在幼儿园实施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已有经验的调查已成为许多教师实施主题活动前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文字、表格、图画等各种方式,来调查、收集幼儿获取的已有信息。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调查活动存在着有失偏颇的现象,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了调查活动本身的意义和内在价值,主要表现在:关注知识经验的归纳,忽略幼儿获取经验的过程(多由家长完成):仅满足教师对幼儿经验储备的了解.调查活动实质为教师服务;忽略与家长的沟通,家长角色定位不恰当,甚至抱怨这是一种新的负担。

重新审视开展调查活动的初衷,我们反思:调查活动不能满足于形式化的表面,而应把幼儿对自我已有经验的调查归纳过程作为一种学习的过程,引导幼儿在归纳的同时,对周围未知的生活世界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进而关注、发现、延展原有的知识经验结构;应使幼儿已有经验的调查过程成为主题活动的过程,而不是主题活动开始前的准备;更为重要的是,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并逐步形成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积极关注的态度。

为恰当地运用幼儿的原有经验,使调查活动成为主题发展的内驱力,提升调查活动的教育价值,我们通过实践,归纳出以下几种策略。

关注幼儿自我支持——调查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往往会引发一个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这个话题通常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或认知有一定的重合,能满足幼儿的成就感,或者与幼儿的已有经验有一定的冲突,能激起幼儿想了解的欲望。这时,教师心中可能已经形成或计划好了幼儿可能已有的经验结构,也有了调查、了解幼儿经验状况的问题。如大班活动《各种各样的标志》,教师希望了解幼儿对标志的关注状态,往往采取先设计好的调查表,让幼儿在爸爸妈妈的配合下记录所知道的标志,说说它们各自代表的作用。结果幼儿被动地跟着父母,调查结果多由家长文字记录,表达的多是家长的经验积累。要避免这种结果,教师必须注意肯定幼儿的主体地位,应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共同确定调查内容,一起设计调查表格和图夹文的记录方式,这是幼儿有目的地自我归纳和进一步调查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幼儿与教师、同伴的思维进行碰撞,才能有利于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方向;也只有在共同的讨论中,已有经验与问题的冲突。才能激起幼儿进一步发现的欲望,找到归纳经验、继续发现的思维路径和行动路径;也只有用幼儿共同商定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才能避免幼儿无所适从、由家长包办代替的状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