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明白,发散思维,就其本质而言,它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思维的最终结果。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必须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二是要严格地遵循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三是要实事求是,充分地考虑当时、当地的客观情况;四是要以坚实的、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没有对客观规律的充分认识,没有牢靠的知识经验做基础,“发散”就会变成盲人瞎马式的万箭乱发。

其次,从学习心态来看,收敛思维常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的指向性,这是它的特点,但决不应成为它的缺点。从不密闭的一般过程来看,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在思维的连续阶段中互为主次,相辅相成。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收敛思维常以思维主体已有的背景知识为思维原料以贮存于大脑的先例模式为思维依据;以理性的、逻辑推理式为思维的主要方法。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的迁移创造,更属此种情形。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思维训练的片面化、形式主义。

误区之四:解读随心所欲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会看到因课文解读提倡多元化,而出现不管文本主旨,强行“发散”的怪圈。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让学生思考:狼向小羊扑过去以后的结果怎么样?因为课文写小羊扑过去就打住了。虽然没有直接挑明,但从文势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很明显:狼把小羊吃掉了。然而,在为没有直接写出结果,形成了空白,学生立即“发散”开去有的说,恰巧这时猎人来了,枪响,狼毙命;有的说,狼扑过去小羊本能地一闪,狼冷不防一头撞在小羊身后的一块大石头上一命归西;有的说,羊巧妙周旋,把狼引进陷井里;有的说,狼扑得太凶,掉到羊身后的河里淹死了……学生的“发散”训练,精神可嘉,而老师对学生的各种发散思维的答案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这是积极思考,使故事的发展具有多样性,丰富了课文的内涵。类似这样的鼓励,近年来在童话、寓言教学中频频出现。应当看到,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坛上求异求新的教学思想日渐活跃,这本是好事,但是那种认为求新,就是标新立异;就新,就是否定传统;新的即使有缺点,总比旧的进步,我们认为,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