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语文教师推到历史前台,成为众媒体关注的焦点,这是几年前的事了。我以为在应试教育达到鼎盛时,语文教师扮演的角色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这样那样的不足,实在不算什么,或者说语文教师本身并没有错。但时间转到现在,相对重视人文性的语文新教材已于2000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强调素质和能力的“3+X”高考已扩大到全国半数以上的省份,而喊得响做得也有成效的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在如此大背景下,呼唤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已成为势所必然。今后的语文教师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者说现在的语文教师将面临什么样的尴尬问题,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语文教师不喜欢语文

语文教师不喜欢语文,这是让局外人感到困惑而又不可思议的事,然而更不可思议的是,不喜欢语文的语文教师可以教出好成绩的学生。这是一个悖论?也不是,因为这里教育的最终结果已经异化为卷面成绩,而这卷面成绩是很难体现一个人的真正水平。在我们的想象中,语文教师喜欢语文这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语文是什么?你看语文教师办公桌上,翻烂的课本、教参和与课本配套不配套的试卷(附所谓的标准答案),真正的语文连个影儿也没有。

语文教师,现在仍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你跟语文的差距有多大,或者说你是真的喜欢语文而当上语文教师的吗?回答几乎是让人失望的。

语文本来是众多学科中最具人文性的学科,这一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决定了要从事这一职业的人首先是喜欢这一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自己必须对语文有热烈的兴趣。布鲁纳说:“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看不到语文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浙江教育出版社《教育过程》1993年版)的确,一个不喜欢语文、不喜欢广泛阅读的语文教师,一个不懂语文“妙处”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使他的学生感到语文学科的“刺激力”,自然也无法使他的学生热爱语文学科。有人对高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是看过“古典四大名著”中的其中一部的人不到10%,至于国外的名著,如《复活》、《红与黑》、《老人与海》、《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在126名问卷者中竟无一人涉猎。为什么会这样?只要看一看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是怎样的就明白。从对初高中语文教师的调查来看,真正看过“四大名著”的是少而又少,仅占调查数的20%,至于利用休息时间看现当代的中外文学作品的,更属凤毛麟角。不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就是获得国内知名度最高的“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又有几人在看呢?语文教师不看书,对“名著”不感兴趣,又怎能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呢?语文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然而,我们上语文课,如工人做工一般机械;做语文教师,已成了一种谋生手段,其职责就是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即肢解一篇篇有价值无价值的文章,应付一次次乏味得令人窒息的考试。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