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 多角度去感受和发现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物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你们知道那些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所了解的历史人物)

2、教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文中的“将”、“相”各指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3、指名到黑板前书写:“将”廉颇,“相”蔺相如。(请学生评价黑板上的书写)

教师:“和”(板书“和”和好、团结)用课文中的哪个词还可以解释这个字的意思呢?

二、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将相和》这个故事是有哪几件事组成?

2、 学生交流后得出《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事件组成的。

3、 教师:这三个事件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 教师:对,这三个小故事是不能颠倒顺序的,他们之间存

在着因果关系。请同学们选择关联词语天空,理清故事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

(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立了大功,( )赵王提升了他的职位。

( )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想给他个下不来台。

( )蔺相如顾全大局,感动了廉颇( )廉颇就登门负荆请罪,表现出他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 )蔺相如和廉颇齐心协力,( )使秦王不敢进攻赵国。

三、 品读课文,感知形象

1、 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们能评价一下文中的几个人物吗?

2、 选读重点句段,走近蔺相如。

教师:我发现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他。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一边快速默读,一边画下来。

(1) 临危受命

出示:“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教师:蔺相如的这番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临危受命(板书)。赵王问怎么办,它是不假思索的说了这番话吗?

教师:对,“想了一会儿”,也就是他经过慎重思考以后的,胸有成竹、掷地有声的说。

(指导学生朗读)

(2) 略施小计

教师: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这句话是真话还是假话?你觉得这样说妥不妥?为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3) 理直气壮

出示:“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撞碎在这柱子上!”(教师指导朗读)

从这个“撞”字上,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 不辱使命

教师:当然,作为强大一方的秦国对赵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消除,几年后的渑池之会,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又怎样说? 出示:“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学生交流,教师引导:面对强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蔺相如的爱国之心,看到了他过人的谋略和勇气)

(5) 顾全大局

教师:就是这样一位在敌人面前勇敢、机智的蔺相如,廉颇却说他是靠耍嘴皮子立功的,你认为这样评价合适吗?

教师:你们从蔺相如的话里听出了什么?

3、 画出描写廉颇语言,行动的句子,用心读一读。

教师:廉颇说蔺相如的话你们赞同吗?请说明理由。想象一下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两个人会怎样对话?

(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

教师: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教师:从廉颇负荆请罪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四、 研读课文,深化认识

1、教师: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认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2、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组织学生研读《史记》中的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