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所有孩子的全面成长,已成为新世纪对教育的要求。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在实际工作中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人群: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孩子或学习兴趣不浓,或学习策略不佳,或学习能力不高,以至于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收获不大。在学生群体中,他们处于一种特定的角色──学习有困难的“弱势群体”。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服务者,作为课程的具体落实者──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落实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活动中,努力地为这些孩子的全面发展服务呢?笔者就对“弱势群体”习作的指导这一话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查访究因──为服务寻求依据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每逢新学期开学初,我总是利用课余时间,对新组建的班级的学生情况作一番调查,弄清新生(特别是这些习作有困难的弱势群体)的有关情况,做到心中有底。调查中发现,造成这些弱势群体的原因颇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的孩子性格内向,有的孩子“无话可说”──产生惧作心理。因此,我对这些孩子进行进一步的查访,了解对这些孩子的父母工作单位、受教育的程度,家庭经济以及对孩子的教育要求(期望值);了解这些孩子对语文学习、对习作的关注程度;了解这些孩子写作水平的具体情况……如此等等,逐一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把调查了解的情况进行整理,建立学生档案。以便在日后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有据可寻,做到有的放矢。

二、心灵交汇──为服务营造空间

要想为学生服务,首要是要能成为学生的“心中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连学生都不爱的人何堪为师!然而,仅仅爱生是很不够的,爱生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发展到“生爱”才是一种教育的境界。

人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婴幼儿时期,师承父母,在父母的关爱中习得生活的方式和技能,造成了千差万别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他们来到新的班级,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新的面容,一切都是新的,新奇之中也伴随烦躁不安,急需温馨的慰籍(尤其是弱势群体)。需要的是如同父母般的关爱,为人师者必须清醒地认识这一点,尽快使自己赢得学生亲近,让学生情有所系!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握交流的机会,抓住每一个谈话的时机,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让孩子从父母之依转为对教师之“恋”,让孩子觉得你是他(她)的知心朋友──对你有话想说,有话愿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自信心的树立对于任何一位学生来说,都是第一位的。与孩子心灵交汇,尤其帮助这些弱势群体树立学习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