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如春风吹遍了神州的每一个角落。走进新课程,我们欣喜地感受到课堂所焕发出的生命活力,同时也深刻地感觉到课改在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移中所引发的一场场的变革。在这些变革中,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很显然,之所以特别强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反观我们以往的作文教学,教师在教学前已经把教学过程预设得十分周密,形成一种线性序列,然后引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往前走,走完了预定的步骤,再按照教师预设的思路写下来,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呢也只能被动地接受,机械地写。这样写出的作文,也大都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至于创意则更是谈不上了。现在看来,这种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在“走教案”,较少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生命状态。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了他们的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教学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这不得不说是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一种缺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从这一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到“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所以,作文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作文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作文教学,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和发展的空间,要做到这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更多地是看到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更多地看到了作文教学的人文性,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生成”应对于“预设”,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科学而艺术地把握“生成”和“预设”的关系,使作文教学充满生气与活力,使学生写出的作品张扬个性,异彩纷呈呢?我试图以教例解读的形式就“预设”和“生成”的有机融合,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为生成而预设

教例1:

在教学《鸟的天堂》课时,根据文本教材的特点,我在设计时,就预设了在学了课文之后进行一次习作练习──《我是一只快乐小鸟》。引导孩子结合所学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想象作文。为了让孩子们能写好文章,在学习本课时,我就紧紧围绕着:“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一主题展开课堂设计。确定了“为什么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展开专题研读。很快地,学生就从文章中找到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原因,感受到了鸟儿快乐。接着,结合多媒体演示,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鸟儿们在天堂干什么由于研读了文本,学生们的想象自然特别丰富,有的孩子说:“我看到鸟儿在大榕树上自在的飞来飞去,想找几个伙伴一起做游戏。” 有的孩子说:“一只啄木鸟正在履行‘医生’的天职,在给大榕树捉虫治病。”有一个孩子甚至已将自己融入了“天堂”中,他兴奋的说:“我就是一只小画眉,站在树枝上休息的时候,看到鸟妈妈正在教孩子学飞行。鸟孩子叽叽喳喳地叫着,飞着,好多次都险些摔下去,鸟妈妈耐心极了,一遍又一遍地教小鸟保持飞行中的平衡。我看到这一切,兴奋地叫起来:‘鸟妈妈真好,真好!’”…… 到此刻,我还用担心孩子们写不好吗?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