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历史在于知道过去的真实和真实的过去。”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中安排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其出发点也不乏其是。但是由于时间的跨度,历史事件在学生看来往往只是“遥远而美丽的传说”,除了新鲜与好奇,更多的是对那些过去进行演义式的理解,缺乏真实的感受与体验。为拉近与历史的距离,解决这一教学疑难,须合理地选点铺面,以切实引发品德性的教育。

笔者借助于浙江版五年级品德社会课《春天的故事》这一个课的教学进行例谈阐述。

一、选择代表性的事件“点”

《春天的故事》一课主要揭示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从贫穷走向富强的一段历史,重点讲述了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共中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告别计划经济体制,使中国摆脱了定额分配的贫困面貌,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所实施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欣欣向荣的局面。

但在学生的基础认识里,他们认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就获得了幸福如是的生活,他们对计划经济时代艰难生活的历史是缺乏认知的。因此,教学中选择和确立了一个具有历史代表性的点──票证,以“票证说历史”的方式揭示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

【案例片段】

1.导入票证。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中国人民对未来生活充满无限憧憬的时候,在大洋彼岸有一个响当当的人物(美国总统杜鲁门)却说了这样一句话:任何一个政府都无法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为什么?

在物资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当时的中央政府是采用了怎样的办法来力争解决人们的生活的呢?导入《中央关于实行生活物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展示票证,概说票证的用途。

2.提供票证,引导观察,交流票证信息。

(1)什么票证

(2)票额大小

(3)时间期限

(4)通用范围

3.印象生活。

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就生活在那个靠这种票据生活的年代,你觉得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或问题?结合课前搜集,说说当时人们的生活。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