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及其矫正

由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对学生学习有明显的不良影响,我们将其放在本部分一并讨论。

(一)关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现象的名称的演进

19世纪中期,Hoffmamm医生最早观察到了这一现象。1902年,Still发现患有此症的儿童缺乏内化外在要求和原则的能力,从而将此现象称为“道德意识缺乏”。以后,学者们强调活动过度是导致其他问题(注意力涣散等)的根源,Kramer和Pallow因此在1932年将其称为“活动过度综合症”,通称为“多动症”。随后,人们关注这种障碍与脑损伤的关系。到1949年,Gesell和Amatruda又提出“轻微脑功能失调”(MBD)的概念,并被许多国家学者所接受。随着问题研究的深入,发现MBD与多动症不能等同。表现有多动症症状的儿童并不一定有轻度脑损伤和脑功能障碍的证据。反过来,许多有脑损伤的儿童,并未见有多动症状。到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一些学者提出注意不集中和冲动才是这一类患儿的普遍与持久的特征。从而在美国精神病学家联合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3版修订版(DSM-Ⅲ-R)上,正式将这一障碍定名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而《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仍然采用“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障碍)”的说法。

(二)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诊断及原因分析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是在儿童青少年中较为常见、以注意力缺陷作为基本症状的一种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是:(1)活动过度。小动作多,在课堂里坐不住,总是在椅子上来回挪动,甚至离开座位到处走动。与一般儿童的好动不同的是,他们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2)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时间短暂,易分心,做事有始无终,丢三落四,作业做了一会儿又去干别的。(3)任性冲动。自控力不足,经常未经考虑就行动,做事冲动,不顾后果。在做集体游戏时,不能耐心等待。一些患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儿童青少年,还伴随有相关行为与情绪问题,如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良、日常生活料理上表现凌乱、缺乏责任心等。以下是 DSM-Ⅲ-R所列的诊断标准。

表8-1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症状标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