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数学课堂成为师生交流互动的乐园

广饶镇莲花小学 陈美荣 李义东

这是一堂数学练习课,练习内容是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7页的数学故事。题中有三幅图,大意是有3瓶饮料,每瓶3/5升,有9个人,如果每杯装1/5升,每人1杯,够吗?教师引导学生弄懂题意后,让学生思考片刻,先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思路,学生马上抢着各说各的方法,他们之间互相交流、讨论的很少。教师站在一边等了大约3分钟,然后开始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同学们争先恐后,“我、我!”唯恐别人抢了先,“我、我”的叫声响彻教室。

生1:3/5×3÷1/5=9(杯),够1人1杯。

生2、生3与生1相同。(教室里已有点乱。)

生4:3/5×3×1/5=9/5(明显错了)

师:同学们对生4的回答有什么想法吗?

生5:3/5÷1/5×3=9(杯)够1人1杯。

生6:3/5×3=9/5  1/5×9=9/5够1人1杯

老师终于发脾气了:“安静!我看谁听得最认真!”并指名生7回答刚才的提问。此时教室里士气大落:有的没发言的同学发出了叹息声,一个个无精打采,垂头丧气,有的则不甘示弱,在下面悄悄说自己的发现;有的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有的毕恭毕敬,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像在看动画片;而那几个因为答对了而受到表扬的同学则沾沾自喜,东张西望,不再积极思维,因为他们深知,这题他们发表过意见,就算再举手,老师也不会再叫他们。此时整个课堂就成了同学7与老师表演的舞台。

[反思]

在上述现象中,作为教师,的确重视并给孩子们提供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并且是在个人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的全班交流,按理说应该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纵观整个交流过程,则发现同学们间的合作交流仅停留在形式上,小组交流时各自为政,只管自己说,不管别人听不听,全班交流时根本没有形成小组意见,起来仍旧是我认为怎样就怎样,而其他同学则成为旁观者,别人回答与自己无关,所以他们既不会耐心倾听,更不会对他人的发言进行评价。所谓的交流,仍是生——师式的,很少有生——生间的交流,效果可想而知。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交流时只指向教师,没机会回答的同学拒绝参与,不会倾听呢?我觉得原因在于教师。首先教师仅在教学形式上让学生交流,却没培养学生交流的正确方法,致使学生不会交流,认为站起来回答问题才是正事,坐在座位上就无事可做,浪费生命,开始还坚持听,后来干脆麻木了,不再参与。其次,教师的角色未转变,在教学中还带有权威性,指令性,并没有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的参与者、指导者。他只是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加工厂、转换站,使生—生间的交流失真,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扮演的仍旧是裁判员和给出真理的人,正因为教师始终未脱去“权威”的外衣,未放弃“指令”的权杖,所以学生的交流只指向教师,学生间不会交流也就很正常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