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彩笔、涂色纸、学习用品、

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闯关夺宝”的游戏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第二个环节: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通过让学生猜测通向宝藏的大门,让学生用语言描述门的位置时逐步体会到:

在说清物体位置时参照物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观察“南京长江大桥”主题图,让学生自由说说三种交通工具的位置。由

于理解“上下”位置关系与相对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说明和小结,对学生理解新知很有帮助。如:汽车在大桥的上面,轮船在大桥的下面,火车在大桥的中间,学生通过同一参照物描述不同物体的位置。火车在汽车的下面,在轮船的上面,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去解决问题。

1、联系生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通过用“上下”描述五官位置、教室物品摆放,在学生自由观察、自由发表意见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及位置的相对性。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摆一摆,感受数学有趣。

要求每人准备好数学书,数学大本,文具盒和字典。

第一层:让学生先按老师的要求摆学习用品:数学大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字典放在数学书的上面,铅笔盒放在字典的上面。

第二层:再让学生作为“小小设计师”,给全班同学或同位重新设计物体摆放的位置,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摆后可以是师生,也可以是生生之间,相互提问:数学大本的上面都有什么?铅笔盒的下面都有什么?谁在数学书的上面,铅笔盒的下面?谁在铅笔盒的下面,数学大本的上面?通过摆、问、答,说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与顺序,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这样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大胆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借助这一情境,让学生养成整齐摆放物体的行为习惯。

3、“涂位置”, 这道有一定梯度的题目,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位置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尤其是第2个问题,让学生明白通过第一句话只能确定物体的大概位置,通过第2句话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

第四环节:总结新知,体会快乐。

课前将奖励学生的奖品粘贴在学生桌面的下面或椅面的下面。学生闯关成功后,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提示,自己寻找宝物“宝物就在同学们的桌子的下面或椅子的下面” ,在感受快乐的同时,让学生知道最珍贵的宝物是收获的知识,并对本节课的收获进行总结。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乐意学习,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愉快的情境中体会“数学好玩”,让学生在操作中促空间观念的初步形成,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