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的教学,我精细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更重视学生的体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

对其生平,创作及诗的内容、风格等有了深刻的了解,为读杜甫这首诗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起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学习效果,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首诗其实并不难,所以这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所以,教师的引导也必不可少,教师在关键处一点,学生或豁然开朗,如诗中,“青春”“妻子”“白日”等几个词古今意义不同,学生不易理解,需要教师的点拨,这样的学与教的方式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的。

三、联系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拓宽学习资源。

杜甫这个人,向来忧国忧民,颠沛流离,一生可堪“凄苦”二字,他写的诗也多是伴随着愁云惨雾,像著名的“三吏”“三别”,读来令人不胜唏嘘,这当然与他生活的背景有很大关系,“安史之乱”带给唐朝的变化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导致了这位爱国诗人笔下多写的是反映社会的凄凉现实和百姓的惨淡生活。我在课上学习这首诗时同时引导学生拓宽学习资源,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其他这类诗篇来共同理解,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在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心情之喜悦,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抓住“喜欲狂”这一全诗的“眼睛”,来体会作者“生平难得的快乐”。

不足之处:

由于作者及离现实生活太遥远,再加现在被惯成了的现代“小皇帝”“小公主”们很难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感和浑郁顿错的诗风,所以还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增强其文学修养和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