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反思

1、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经历 “我”心理活动变化的整个 过程,有层次地感受深深父爱。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从想买音箱到自制音箱的过程中,“我”内心 的跌宕起伏,形成一条明晰的心理活动变化线索:由对父亲不资助的“失望”和对父亲要“我”自己做音箱的“满心疑惑”,到同学问到这个音箱时的“窘迫、羞愧”再到“自豪、幸福”,以及长大后对父爱的进一步理解,把回忆与“我”现在的感受连在一起。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条心理活动变化的线索,以朗读训练为主要手段,并想法将文中的场景“还原生活”,深入人物内心,体会丰富情感,获得真实的内心体验,进入文中与文中人物一起进行相同的生活体验,切身感受到父爱深深,使情感得到升华。

2、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巧用学习指南卡,充分运用小组合作的力量,多方位深入文本,切实感悟父爱深深。 文中“爸爸为什么要和‘我’一起做音箱,而不是给‘我’买音箱?”的问 题贯穿全文,既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又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的关键点。在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交流,边阅读边感悟。在学习第六自然段时,我出示了学习指南卡:默读第六自然段,看从文中哪些字词感受到父爱深深?由于学习指南卡学习目标明确,而且学习内容正好安排的是学生感兴趣的,所以在小组合作时,学生的热情很高,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在全班交流中,学生妙语连珠,可见他们已经真正进入文本,有着切身感受。我引导学生将爸爸和“我”做音箱的那种情境想象具体,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去理解,做音箱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会很顺利吗?有困难来了,爸爸和我怎么亲手处理的?为学生还原一个父子做音箱的夜晚,这样孩子们对父亲的爱感受自然就会深刻许多。其中有一名学生回答得让我惊喜,他没有抓住那些明显能反映父爱的字词,而是抓住不起眼的“一起”,并联系自身生活体验谈有的父亲在陪孩子做音箱时,可能会因为怕麻烦早点做好而独自包办买好材料,而这位父亲从头到尾都和孩子在“一起”,可见这位父亲有多喜欢和儿子在一起。从学生这样精彩的回答中,我高兴地知道学生们已投入真情在文本的学习中。同时我还注意激发学生自主质疑,鼓励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质疑和感悟积累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领悟父亲爱之独特,爱之深刻,懂得“金钱难以替代真情”的道理。

3、指导学生边读边悟,并乐于示范读,在动情的朗读中升 华对父爱的情感体验。 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验,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和揣摩玩味,在充分与文本对话并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激励学生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丰富和升华情感。 《父爱深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四年级语文第22课,我在教学中,以文中“我”的情感变化这条自始至终的线索,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我”的内心变化,引导学生感悟。同时,以“为什么父亲不给我买音箱,而要和我一起做音箱,做音箱的钱已经足够买一个音箱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感悟父亲的爱。学生都能体会到父亲用实际行动关爱孩子的感情,特别是最后我让学生闭眼想象自己就是长大以后的“我”,在问父亲自己多年的疑惑:为什么当年要和自己做音箱?“听到”父亲深情地说(老师动情地配乐朗读父亲的话两遍),当时全班特别安静,师生一起还原那个父子共度的温馨夜晚。后来学生在替“我”回应父亲时竟然说的那么丰富,那么细致,让我既高兴又赞叹。作者是深情的,我是深情的,学生也是深情的,在教与学中,我们都感动了。学生精彩的发言,让我感到了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他们对亲情、对父爱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从这里可以看出,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胜过任何的教育手段。只要教师抓住文章中对学生教育的切入点,把握好教育契机,无论从哪个角度,学生受到教育就是最大的收获。那么,教育的花朵就会长开不谢。 整个课堂师生一起进行了一次丰富的情感之旅,但遗憾的是由于我在处理文本时处处都想让学生深入体会,没有进行适当的详略取舍,所以最后没有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仓促收尾。以后在文本的处理时还要考虑到课堂效率,为学生减负,不能“贪心”,让学生“吃撑”,让学生上完课后意犹未尽,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