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坐在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奋笔疾书,用笔抒写自己的生活。我的生活自然离不开那帮学生,于是孩子们经常出现在我的笔下,我写他们带给我的快乐、忧虑和思考。

我喜欢把自己写的东西读给孩子们听,让我的心声静静流淌过孩子的心田。我用心读着他们,孩子们倾心听着自己,读完后再交流,这样他们不仅是我笔下的主人公,还成了我的笔友。

那日大扫除,学生小孙一改往日动口不动手的毛病,而小吕一个别出心裁的举动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劳动的美丽,我把他俩都写到了《劳动,原来可以是美丽的》一文中。写完之后我仍沉浸其中,时值夕阳西下,余晖悄悄投在教室里,映着孩子们可爱的脸庞,在他们期盼的眼神中,我轻轻读着自己的文章。

教室里是那样静谧,只有我的心声在和孩子们交流,读到会心处,孩子们一起仰望着天花板,随着我的笔触去寻找那美丽的水晶世界。当我读到描写小孙和小吕时,他俩禁不住呲牙裂嘴地偷着乐呢,全班同学投去的羡慕眼神足足让他俩自豪了许久。事后值日组长再也不来告小孙的状了,小吕更是天天早晨抢着拖地。没想到,一篇文章竟让他俩变了样,更没想到此文发表在《江苏教育》(2004,6)上,告之孩子们时,他们比我还兴奋,小孙和小吕灿若明星。

许多孩子围着我,让我写一写他们,争着要做我笔下的主人公。我笑着说:“你表现出色,我怎么会不写你呢?”孩子们使劲点着头。同事说我是另一种“利诱”,用文章。我反驳:“只要是引导孩子们向善,有何不可?”

学生小沈因生理疾病在班上一直很自卑,没有同学搭理他,他对同学和老师也充满了对立情绪。那次放风筝活动中,他和广场管理员发生争执时我误解了他,了解真相后我内疚了好一阵子,而他竟能将落了水的风筝重新放上天,那一刻我被他感动了。

我带着《落水的风筝又飞起来了》这篇小文走进教室,轻轻对孩子们说:“这篇文章是老师专为小沈同学写的。”在全班惊诧的表情中我深情地读着自己的文章。读完之后教室里一片静默,再看小沈,他已是泪流满面,眼里的敌意正在散去。我把文章送给小沈:“这是老师送给你的礼物,希望你能喜欢。”他展开了纯真的笑脸,其他孩子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那一刻,我和学生的心挨得很近。

第二天,有几个孩子纷纷把他们写的听后感送给我。想不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也许,这篇文章并不能改变什么,但它至少让小沈的心灵开始解冻,他愿意试着和我一起擦干翅膀上的水迹……

作文课上布置了一篇写老师的习作。看着孩子们愁眉苦脸的样子,我读了自己的习作《蚕豆花开了》。以此为例,我告诉孩子们写此文的目的——对自己的小学老师心存感激和怀念,让孩子们明白了习作要有感而发;我向孩子们描述了自己读小学的那段难忘时光,在我静静的叙述中,孩子们对“真实是习作的生命”有了贴切的感悟;我向孩子们讲述了自己写此文时的构思,借蚕豆事件来写老师,孩子们逐渐明白了“选材如何做到新颖,不落俗套”;我把自己先前列的几个题目一一展示出来,让他们在比较中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了切实的体会。

此刻,孩子们已是跃跃欲试了。

批阅过程中惊喜地发现假大空的习作明显少了。就选材来看,写老师不再是给学生送伞、补课之类的,出现了和老师拍照、逛书店这类真实的新颖的内容。看来我的文章竟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点燃了他们创造的火花。也许它并不是很出色的下水文,但它作为一个例子,真实地展示了我原原本本的写作过程,这般鲜活远胜于我在课堂引经据典的枯燥讲解。

我喜欢这样用笔来写孩子,写他们鲜明的个性,写他们无忧的童年,写我们真实的故事,甚至写我瞬间的感触。而孩子们也争着到我的笔下来。不知什么时候我也到了他们的笔下。

我更喜欢这样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文章深情地读给孩子们听,喜欢看他们专注的表情,喜欢听他们或欣赏或批判的声音。

渐渐地,孩子们不再害怕作文课。我们常在作文课上以文会友,不亦乐乎。在互读互听之间,孩子们明白作文原来就是写自己,写生活。习作不是写给老师看的,不是给老师批一个分数,而是用自己的笔表达自己的心声,与他人、与世界交流。

渐渐地,主动投稿的学生多了。发表了我们一起庆祝,未发表的我们互相鼓励,而孩子们的一句“老师,最近你又写了什么,我们等着听呢!”常催我处处做有心人,时时动笔耕耘。这,是当初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