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自然想用学到的圆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时,我出示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很高。如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有不少同学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再如学生在解决“怎样画一个大圆”的实际问题时跃跃欲试、神采飞扬,想出简便而又实用的方法,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彰显、能力得到提升,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了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中的“数学文化”也是自然引入的。由于圆很特别,区别于其它图形的是它既光滑,又饱满、匀称,由此引入了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发出的感慨: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在学生探究完圆的特征以后,引入了我们的祖先墨子的伟大发现,“圆,一中同长也。”而且,在后面的学习中自然地运用墨子的 “一中同长”,画圆要符合“一中同长”的特征,圆形的车轮用“一中同长”来解释,篮球比赛的开场回到“一中同长”上来说明,不用圆规能画较大的圆也符合了 “一中同长”的特征。后面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语的运用也是恰当、自然的。这样的教学,从历史的视野去丰富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使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到达了课堂、溶入了教学,让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丰厚有趣,充满着智慧灵光,闪烁着生命活力。

另外,美学的思想一直贯穿全课。如上课伊始的“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到课中的画出最美的“圆”,再到课结束时欣赏“自然”和“人文”中的“圆”,都是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感受数学美的存在,使数学与艺术完美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我班的姚辰同学学完“圆的认识”以后,在数学日记中发出这样的感叹:圆是我学过的最美的图形,我特别喜欢研究这个完美的圆!我也知道了圆为什么是最美的图形,是因为圆有一个中心点,它的半径同长,才使得圆最完美。这足以看出,圆的“美”已深入学生的心中,圆的“一中同长”的本质特征更是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在本节课中,也有几个处理的不恰当的地方。如我在出示椭圆后,蒋雨树同学说出了“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要比椭圆的面积大”的问题,我没有进行评价,就让他坐下了。这是我预设中没有想到的,当时不知道怎么评价,课后我想到了,这位同学很善于研究一些数学问题,应该这样评价:“这位同学很善于研究问题,联想到了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比椭圆面积大,我们应该向她学习!”这样,就肯定了他的说法,还能激发这位同学进一步研究数学问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