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根据幼儿兴趣投放材料

投放材料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有趣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幼儿有兴趣参与活动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基础。

教师投放材料的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活动质量。活动区材料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地投放材料,尽管能吸引幼儿投入活动,但也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眼花,一会儿拿这个玩玩,一会儿拿那个玩玩。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通常可以在开展某一区域游戏前,先与幼儿共同探讨,再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及教育目标,共同制订区域游戏的规则。如开展“有趣的车”这一主题活动中,幼儿对各种车的种类、构造以及功能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就生成了“停车场”这一区域,教师带领幼儿参观马路上的车,请家 长介绍车的构造,并请幼儿把自己家的各种玩具车带来逐一介绍。因为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了游戏的玩法,材料的投入就满足了幼儿的需要。

有的教师往往觉得语言区的活动较难组织,材料的投放没有新意,很难引起幼儿的兴趣。怎样才能让语言区“活跃"起来呢?可以在语言区放上剪刀、旧图书、透明胶、双面胶、纸、笔等材料,由原有的几本图书改为剪剪、贴贴、说说,由单纯的讲故事改为“娃娃家”——爸爸妈妈给娃娃讲故事。如果语言区的图书破了怎么办?可以设置“图书美容院”,让幼儿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自己进行修补,懂得图书的来之不易。也可以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借助多媒体播放和立体背景、人物角色的制作,让幼儿边操作边讲述以加深理解,积极地表达、表现。

3.提供层次多样的活动材料

材料的投放要根据班级幼儿不同的需要、能力,尽可能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幼儿主动探索。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还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根据最近发展区获得发展。如表演区各种纸偶、头饰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提供半成品让幼儿自己制作。这些措施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兴趣,也调动了每个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材料与幼儿的活动始终联系在一起。通过材料的投放,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操作活动;而幼儿活动也可作为反馈,便于教师检测投放材料的适宜性,如是否是幼儿所需要的、有没有起到材料预期的作用等。因此,教师在语言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注重材料的选择和投放,让材料在第一时间内吸引幼儿的目光。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