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能说会写”是语文课最为核心任务的精要概括的话,那么,作文是管“会写”这一块的,它是语文课的“半壁江山”曾有一位专家说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存精神、独特个性的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要想写得好,“自由”(心灵自由、笔墨自由)、“个性”(即主体 “自我”的鲜明、独特),以及笔随心转的精妙文字“表现力”等,都是不可少的。而目前,我们手头的学生作文缺乏创新、个性、特色,雷同、平淡、应付之作不少。写作,作为一项复杂的心智劳动,本应成为创新精神的主渠道,但现实的情形却令人尴尬。传统模式的症结在哪儿呢?我们认为,旧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意中压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忽略了学生这个创作主题在各个环节中独立的、积极的作用。

 首先是 写前激情、启思

情感是点燃智慧的火花,也是学生认知的动力。阅读教学通过字、词、句、段、篇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要求“披文人情”。而作文教学要训练学生凭借思维,运用语言创造,它追求的是“情动而辞发”。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习作指导如果不能和情感熏陶融为一体,这种训练就是枯燥的、徒劳的。所以,写前重在激情,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设境导趣,可以采用画面展示、语言描述、音乐渲染等多媒体手段。如在学完了第九册第三单元时,学生经历了①观察能力;②抓住人物特点的能力;③展开合理联想的能力训练之后,进行综合作文训练的时机成熟。我结合实际,精心设计一段段语言,激发学生的爱母(父)之情。

这段极富情感的话语,唤起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回忆,打开了学生的情感闸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感知过的生活表象,生活中的一件件事浮现在眼前,于是他们带着对父母的敬爱之情,缘情作文,水到渠成。如学生习作《给妈妈洗脚》一文中写道:“妈妈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好象不相信,但她还是把脚伸进了我端来的热水盆里,再没说一句话,任我搓洗,忽然,我脸上滴了几滴热乎乎的东西,我抬头一看,妈妈眼里流下了晶莹的泪。我急忙问妈妈:‘妈妈您怎么了?’妈妈急忙擦了泪,连忙说:‘妈高兴,我的女儿长大了。’听了妈妈的话,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灵性人人有,要紧的是去开发。只要教师抓住了有利时机,适时点拨,就有点石成金之功效。春秋时节,带领学生到公园寻找春姑娘的足迹,眺望家乡风光、放风筝……学生走到广阔天地自由呼吸新鲜空气,看到广袤天宇下的大千世界,极大地愉悦了身心,在充分感受自然美的同时,获得了对周围世界的许多新鲜美好的印象。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就有血有肉,情真意切。我想只要学生进入写作情境,老师就应让学生自由地想,自由地说,不拘形式自由表达,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空,一方能倾吐的净土,真正做到在习作中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