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 。李林林老师这节课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来获取知识,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注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一、 在生活中提炼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尤其是图形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例和应用都非常多。在上课开始,李老师让学生欣赏剪纸作品有笑脸、蝴蝶、螃蟹等,为学生提供欣赏美的机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然后问到:“你喜欢哪幅?为什么?可以从形状上说。”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在这些生活的例子中,一下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话描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下面学习轴对称图形做了铺垫。

二、 在活动中感受

有了形象的感知,关键是从中得到有效的信息,掌握事物的特点,李老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与他人合作探究中发现规律建构新知。通过折一折,让学生知道了对称轴(折痕),并知道了前面几个图形按对称轴对折后两边图形是完全重合(一模一样)。通过找一找教室内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明白数学源自生活,从生活中能发现数学知识。通过剪一剪,画一画,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三、 在练习中内化

在练习中,李老师组织学生有层次的进行一系列的练习。安排了判一判,让学生知道通过对折来证明轴对称图形。通过找等腰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对称轴,由易到难的设置,让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最后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根据对称图形的特征想象它的另一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这节课的知识得到升华。

下面是个人的几点看法:

1、开始引入的4幅图中,有3幅是轴对称图形,只有1幅不是对称图形,而且位置摆放是正放着的。我认为可以增加1幅中心对称图形,并且位置随意摆放,这样对后面找对称轴有很大帮助。

2、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我认为应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的轮廓及内部元素,再对折后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