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厌食,

为健康埋下隐患

让孩子受益终身的不是让孩子背多少唐诗,而是让孩子有一个好身体,而一个好习惯才能成就一个好身体。

为了能让孩子吃好,家长煞费苦心。目前主要有两种极端的喂养方式:精细的喂养和随意式喂养。精细的喂养,就是计算机式的喂养,按照书本喂养孩子,书本上每顿饭配什么,营养成分如何,有的家长甚至精细到每一种成分的组成,这种精细喂养的孩子反而更容易出现问题。随意式喂养,则是说对孩子的喂养过于随意。门诊上有“周一疾病”现象,周末家长领着孩子出去玩,孩子吃什么买什么,往往是吃了很多东西,积食了,周一就发病了,有些孩子并不完全是积食,有的是发热、咳嗽、哮喘的再次发作,都间接与吃有关。吃不好就会影响肠胃功能,容易生病,出现亚健康状态:面黄肌瘦、口臭、便干、磨牙、出汗多,甚至反复出荨麻疹、湿疹和呼吸道感染等反复发作,这些其实都直接或间接与肠胃功能有关,更与吃有关。

2、定时就餐、就餐定时

餐前备时、就餐专一

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与医生的处方同等重要。肠胃功能也有生物钟,该吃饭时工作,不该吃饭时休息。给孩子喂饭一定要按时间要求。母乳喂养可以随吃随喂,这话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开始正常吃饭,母乳成为辅食,这个时候让孩子吃母乳也最好有规律、定时。

定时就餐,整顿吃饭。少餐多次的饮食习惯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错误的。吃饭的次数应该是越少越好,孩子1岁了,能5顿饭的绝不6顿,能4顿饭的绝不5顿,只有吃饭的次数减少才离一日三餐的目标接近,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就是这样。

就餐定时。有的孩子一顿饭能吃一个小时,家长也是让孩子随饿随吃。中午12点吃饭,1点多了还在给孩子热饭的家长不在少数;让孩子边吃边玩,或端着饭碗满屋子追着喂的家长也不少见。其实,孩子吃饭的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左右。如果中午是12点吃饭,到12点半了,就不要再撵着孩子喂饭了,孩子哪怕只吃了一口,也不要再喂了,下一顿饭6点开饭,就让孩子饿到6点。尤其是厌食症的孩子,一定要控制好就餐时间。

餐前备时。饭前应有20分钟的准备时间,这主要是针对上幼儿园或上学的孩子。这类的孩子往往早餐吃得非常糟糕,家长有时候赶着上班赶着送孩子,这边把孩子从被窝里拉出来,那边已经准备好饭把孩子拉到饭桌上了。刚睡醒时,整个内脏活动还没有完全启动,就像汽车的发动机早上没有预热好一样,肠胃还没有准备好就急急忙忙吃点东西,很容易损伤肠胃功能。建议家长,要不早起一会儿,要不就晚吃一会儿,不要让孩子迷迷糊糊起来看到满桌的饭发愁。

就餐专一。不要让孩子一边玩着或看着电视一边吃饭,大人也不要在孩子吃饭时讲故事,也不要一边逗孩子一边趁孩子不注意时塞孩子嘴里一口。这些习惯都很不好。吃饭时,肠胃功能就为饮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能让孩子边吃边做别的事情。

3、别让孩子觉得

吃饭是件痛苦的事儿

厌食症在大医院一般都在儿童心理门诊看病,为什么呢?长期的厌食会造成孩子对饮食的一种恐惧心理,每当看到一大桌饭菜的时候是孩子最发愁的时候,因为他不愿意吃、没有食欲,家长还硬让吃,如果不吃,家长一着急吵一顿,实在不行再揍一顿,勉强一杯牛奶喝肚子里还没出门又吐了,让孩子觉得吃饭是件痛苦的事儿,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食的心理。

家长应给孩子营造一个愉悦的吃饭环境。吃饭时不吵孩子,大人之间也不要出现争执,或者谈一些不高兴的事儿,这些尽管不涉及孩子,但也会影响孩子吃饭时的愉悦心情。

此外,让孩子自立饮食也很重要。有些家长担心孩子自己吃弄得满桌都是或者怕孩子被热饭烫着,一般都不让孩子自己吃,还有家长嫌孩子吃饭慢,急着上班或送孩子上学,就干脆喂孩子。这就导致有的孩子已经很大了还不会自己吃饭。家长应最大限度地让孩子自己吃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训练,让孩子养成自己用餐的习惯,家长不要帮忙,这样对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家长喂饭的时候,不知道孩子的心理活动,可能一口饭还没有完全咽下去,家长的第二口饭就跟上去了,有的为了让孩子多吃,好不容易喂半天,可能一口没喂好,孩子吃的东西就全吐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