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求是教育集团 马冬娟

一、教学背景及设想: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特别强调了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平移作为新增加的学习内容,其目的是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平移有许多的应用,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作为物体的变换现象在其运动过程中还能体现数学的简约、和谐之美。通过学习要让孩子们在具体实例中感知平移,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发现平移的特点,并初步知道在方格图中物体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移的距离。因此如何抓准孩子们的学习起点,确定教学目标,放手让学生去感悟和探究平移成为我们在预设教学方案中关注的重点。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切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生开始时,老师在直接揭题并了解学生学习起点后,马上呈现学生喜欢的游乐设施——跳跳青蛙和奥迪车标等,学生熟悉的门窗和电梯等物体的运动过程,让学生观察:这些现象是不是平移?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了合适的情境。。

2.判断例举,在思考中感悟。在第一学段学习时不需要对平移下确切的定义,但对于平移的现象和特点要达到“意会”的要求,即会判断和例举平移现象。在思考中学习,让孩子自主独立的思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我期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创造性的吸收知识,所以在判断平移现象时采用了动态展示的方法,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争论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从场景中区分出平移现象。而后例举身边的平移现象时又让孩子们展开思考的翅膀,从生活中找一找、甚至创造出平移。这样在推进教学进程时激励学生不断地思考,感悟平移的本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操作探究,在交流中感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图形(物体)在方格图中向哪里平移了几格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创造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活动中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学生猜测出不同格数的基础上,鼓励孩子们动手动脑,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孩子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倾听中把自己的思路同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理解和接纳别人的观点。多种方法呈现了,巧妙方法发现了,规律也就感悟了。在不断的理解和碰撞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发展,实现从形式开放走向思维开发。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