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体验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环节(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积”的意义:

1、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与课桌的桌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指名回答)

2、比一比:看看我们布置一新的教室,哪个物体的表面大,哪些物体的表面小。(指名回答,同桌互说)

3、师: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例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做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示意生说一说:黑板表面的大小叫做黑板的面积……

4、幻灯片出示一组图形,说一说谁最大,谁最小?(指名说)

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例如,长方形的大小叫做长方形的面积。

示意生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5、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谁能总结一下什么是它们的面积?(指名说,师板书,生练说)

 反思(一)强化感知,主动参与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再说“面积”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学生的思维从一维向二维过度,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的物体来理解。因此,采用学生熟悉的物体(桌面、黑板面等)和课件演示图形,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在“摸一摸”中初步体会“面是一大片”;在“看一看”课件演示中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几条线段围成的一大片;在“比一比”中感知“面有大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环节(二)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1、师:出示三张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形,比较:谁的面积最小?(指名回答)

师:指出(观察法一眼就能比较出物体的面积的大小。)

师:再继续比较,不能直接观察的两个长方形怎样比较?(指名演示)

师:指出(用重叠法比较,不能完全重合,无法确定它们面积的大小。

2、生借助手中的学具,拼一拼、摆一摆,比较出它们的面积的大小。

指名演示汇报:

①面积相等。18个

②面积相等。12个

③不相等。 18个 ,12个

预设:如果只有①、②个同学汇报,师出示第③种情况。

质疑学生:18个 和12个 ,数字不相同,面积就不一样大,为什么?(指名汇报)

3、师:出示用圆拼摆的图形,质疑学生(能说12个圆片的面积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为什么?(指名汇报)

提问:通过拼摆,用哪种形状的学具更合适?

生:正方形。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我们发现,选用不相同的单位面积,测量的数字结果不同,容易造成错误的测量结果。因此,要正确测量物体的面积必须选用统一的面积单位。

 反思(二)矛盾激趣,引导探究:

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单位,对于为什么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揭示面积的概念之后,学生已初步通过观察法感知物体、平面图形的面积都有大小之分,接着引导学生得出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重叠 ------数方格,逐步揭示矛盾,并个个击破,最终引出“面积单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也使学生理解了要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 -----面积单位。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参与获得概念的过程。

 环节(三)合作交流,构建面积单位: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1平方厘米

①量一量:它的边长。

②比一比:我们的哪一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③画一画:画一个接近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2、认识1平方分米

①找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猜一猜它的面积。

②用白纸折一个面积大约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③用手摆一个面积大约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④说一说,周围那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3、认识1平方米

①猜一猜,1平方米的正方形,边长多大?

②站一站,1平方米的面积可以站几名同学?

③估一估,黑板的面积大约多大?

④说一说,我们家的居住面积?

 反思(三)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听了,忘了,看了,记住了,动手了,理解了。”在教学感知面积单位时,设计教学活动,我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折一折、站一站、估一估等活动,让学生深切体会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再现面积单位。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迁移和推导的形成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迁移和推理能力。可以说整个过程都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这节课概念性知识点较多,需要给学生大量的体验,由于时间关系感觉给学生的体验还不够,导致知识点落实得不够扎实。还有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对组员的合作学习,全员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监督的还不够,有的学生不知所措,还有的学生孤军奋战……

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刻反思并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