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文教学的背景

作文的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孩子,对作文望而生畏。当老师每上一节作文课,要学生写作时,学生往往愁眉苦脸,绞尽脑汁地在那里挤作文、凑作文、抄作文。于是习作的内容不是似曾相识,如出一辙,就是记流水账,毫无生气。

学生习作难,难习作,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反思习作教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教师缺乏对学生习作的个性培养、忽视学生主体创作的作用等等,导致学生对习作持敷衍、应付态度。表现在习作上则是问题多多,缺乏新意的创作,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习作质量的提高和写作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发展习作能力为目标,综合运用习作指导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使其主动发展,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要求完成的目标

1.文笔交流,体验情感,唤起学生的写作激情。

2.课外活动,经历过程,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3、分类习作,教给方法,培养学生写作习惯。

三、依靠的理论和依据

1.分类教学是一种基本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孔子以来传承数千年的因材施教和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原则。承认差别,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是分类教学的特点。分类教学既可以体现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也可以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作文分类教学是针对学生实际,从教学目的的确定、作文辅导和批改各个环节上的因材施教。

2.寓写作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正是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唤起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以至文思泉涌,落笔成文。

3.写真实的内容,有话好写;出于真情的写,没有压力。文笔交流,缩短了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师生之间坦率地交流、分享彼此的真情实感,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学关系得到优化,老师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笔交流的过程,是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三维目标的落实最终要体现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

四、命题的分析与判断

首先,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新课程标准规定,低年级写句子、写话,中高年级习作。作文一点也不神秘,只要会说话,会写字,就能写文章。高玉宝、高尔基等人没上过多少学,却写出了著名的作品,便是明证。“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作文“如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它能够使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明确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就不会要求过高,急于求成,就不会让所有学生的习作向“优秀作文”看齐,拔苗助长。

其次,重视激发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从低年级写句子、写话开始,就要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在练笔时都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写话、习作就会成为一种乐事,而不再是负担。

最后,确立“写作基于阅读”的思想。“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一是说“怎样写”,大多数是从阅读中悟到的,凭借课文的一个个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既不断熟练阅读的技巧,又不断习得作文的技巧。就写论写,往往捉襟见肘;以读促写,才能海阔天空。二是说“厚积才能薄发”。加强课外阅读,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积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