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九溪十八涧》是一首五言诗,诗中描绘了峰峦重重的山谷、曲折蜿蜒的小路、哼唱山歌的清泉和参差错落的树木。《“一”字诗》是一首七言诗,用十个“一”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面:在一个晴朗的秋夜,一条渔船泊在江面,一位渔翁悠闲地垂钓其中。两首诗歌风格极其相似,都是在运用重叠词语的同时,把音乐中的韵律美融入其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了解多音字“曲”的读法。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感受诗句的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的优美意境。

过程与方法:

1.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辅以多媒体课件、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2. 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想象、古诗配画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描绘的美景,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体会意境,感受古诗的节奏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初步感受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重难点分析:

l 识字教学依然是教学中的重点,本课要求认读的“溪、叠、俯、仰”等生字笔画较多,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识字。

l 古诗中有些词语学生理解有困难,如“曲曲环环、高高下下”,可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赏画面,帮助理解;“俯、仰”通过做动作帮助理解;“一江明月一江秋”的意境可借助课件出示插图,辅以教师谈话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

l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一”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读音。

l 两首诗分别用了“重言”和“重复”的修辞方法,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体会这种手法所产生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感受古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彩笔、画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一)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里呀?(学生自由交流)是啊,我们的祖国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名胜,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意思是说苏州、杭州的景色是天下最美的,现在老师就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让我们一起领略人间天堂---杭州的美景。

(二)课件出示图片,展示杭州西湖十景,教师旁白简介,最后画面定格在九溪十八涧。

(三) 揭示课题:这最后一景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九溪十八涧。(板书课题)

(四)理解题目意思。

“涧” 就是山间流水的沟。(借助课件理解“涧”)九溪十八涧汇合了九座山的细流成了一条小溪,又汇合了许多山的细流成了一个涧,这里山青水秀,风景迷人。清朝的时候,一位大诗人俞樾来到了这里,他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地迷住了,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一首诗,就是这首《九溪十八涧》,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一)学生自由读古诗《九溪十八涧》,提出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二)再读,圈出生字词,多读几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一记。

(三)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诗句,指名读、开火车读,达到正确熟练。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多音字“曲”和“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法。

(四) 课件出示生字,认读、交流识字方法。

“ 溪”和“叠”可引导学生根据字义想象字形的方法识记;

(五) 课件出示生字,游戏巩固识字效果。

(六)学写生字“泉”、“树”。

学生认读,记一记字形,说一说怎样才能把这两个字写好看。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一)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自由读诗,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和同学交流一下;还有哪些词语不明白,同桌相互释疑。

教师引导:

曲:弯曲。

高下:高低。

(二)再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哪儿最美?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古诗,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三)学生展示,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预设:

1.学生感觉群山之美,引导学生想象山“重重叠叠”的样子(出示课件帮助理解),指导朗读。

2.曲曲环环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弯弯曲曲、蜿蜒回环的小路。

3.叮叮咚咚泉:引导学生想象山泉叮叮咚咚,唱着山歌流向溪涧的情景。指导读好“叮叮咚咚”,声音要清脆、好听。

4.高高下下树:引导学生想象九溪十八涧的树是什么样的?(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树木高高矮矮、郁郁葱葱、错落有致的样子。)

5.体会叠词的节奏美。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叠词的用法,

课件出示:重重叠叠、曲曲环环、叮叮咚咚、高高下下。

齐读这些词,说一说这些词有什么特点,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

教师引导:古诗中用了这些重叠词,让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唱歌一样,有节奏感。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其他同学闭目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谈话激趣: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听到这么悦耳的泉水声,你们心情怎样?(学生交流)就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再次朗读这首诗。出示课件,配乐朗读。

(四)提出背诵要求,小组竞赛背诵。

四、课外延伸作业。

为古诗配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一)指名背诵《九溪十八涧》。

(二)教师谈话,激发兴趣:同学们诵读得真好,就像是唱了一首悦耳的山歌。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也很有趣,诗的题目是《“一”字诗》(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数一数这首诗里面共有几个“一”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一)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纠正错处。

(二)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古诗。指名朗读,说一说诗中共有几个“一”字。引导学生注意十个“一”字的不同读音。

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读好“一”的变音。

(三)学生画出诗中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四)出示课件,交流识字情况。

“仰、俯”可通过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记住字形。

“翁”:用编故事的方法帮助记忆。

“钓—钩”:对比记忆。

“舟”:象形字,可通过画简笔画,引导想象的方法帮助记忆。

(五) 出示课件,开火车认读生字,巩固识字效果。

三、品读古诗,体会古诗意境。

(一)自由读古诗,想想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二)学生交流读诗感受,教师引导理解诗句。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间?谁?在哪儿?做什么?

课件出示插图,教师谈话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一江明月一江秋”的意境。

(三)出示配乐朗读课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一边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一边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四) 背诵古诗。

四、课外延伸,补充古诗。

(一)补充作者信息,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的陈沆。

(二)课件出示古诗《江雪》,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两首诗的意境,鼓励课外背诵。

五、指导写字。

(一)学生认读,记一记字形,说一说怎样才能把字写好看。

(二) 教师范写,注意以下几点。

笑:上下结构,第七笔是撇,不是横。

舟:独体字,注意第二笔是竖撇,长横要写在横中线上。

指导学生写字时边想象边写,如“笑”字,书写时想象可爱的笑脸,这样写出的字才会有神韵。

(三)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交流作品,欣赏评价。

介绍杭州美景,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还有助于他们自然融入古诗所创设的美好情境之中。

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他们融情于景,易于与作者产生共鸣。

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采用多种方法识字,有效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游戏中强化识字效果,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品尝到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理解词义---理解诗句---感情朗读---体悟诗情。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感受到叠词的音韵美,鼓励照样子说词语,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和词汇的积累。

用音乐渲染气氛,使学生入情入境,融入诗情。

提出问题,激发阅读兴趣。

渗透汉语知识,引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体会汉语言的文化内涵。

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自主识字,使学生体验学语文的乐趣。

教给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既提高了识字效果,又使学生了解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诗的意境美,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创设情境,引导想象画面,突破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课外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写好每一个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