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一课的设计本来是老套路,但是在和董老师交流的时候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本来觉得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就是看了点什么,然后反映出了海伦凯勒不屈的灵魂以及内心的博大,却从未曾想过这些博大的情怀,这些丰富的心灵是谁给予的,或者说是体现在什么地方等等。也许我还是不善于思考,也许我还是太过拘泥于文本的表面而未曾挖掘内在的一些东西。

于是我改变了自己原来的设计按照董老师的又进行了重新的安排,在上课过程中又回到了先开始,我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概就是这样吧!索性我就放开同学们,让他们自由提问或谈谈自己的感悟,没想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一个同学对文本本身提问,对为什么说每天都是重复出现的新的美景提问,很多同学积极响应,我也点评了他们的回答,人永远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每一分每一秒看似每天重复其实又是截然不同的,告诉我们应该珍惜,体味,好好度过。

同学还提出了海伦凯勒想看的还有很多,为什么只说三天呢?因为这三天对于她来说把她认为最重要的都涵盖了进去,而且更有侧重,各有不同。

同学还谈到说文章到处都让我们感觉到了那个盲聋瞎的女子内心的丰富,丰盈,还感受到她的博爱,感恩,那么她的精神支柱是什么,精神来源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谈了她的观点,有的说是亲情,老师,朋友,有的认为是书籍,有的说是周围的事情和周围的生活!其实都有吧,一个人内心如此广阔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想首先是他的老师那个指明她方向的人其次还有启迪她智慧的书籍,还有能让她又感受的周围的一切。

同学侃侃而谈,我有点激动,他们的思维多么的敏锐而灵动,他们的问题如此的鲜活地呈现出来,又能很好的自圆其说,我想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他们的而非是我的,我想真正的知识的碰撞应该如此吧!

也许经典的魅力真的是妙不可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