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的一位数学老师,初为人师,学校便安排我做四年级的班主任,任该班数学课。因为是自己的专业所学,所以教学对我来说,可谓是如鱼得水。但是,让我感觉力不从心的就是班级管理方面,多年未接触孩子们,与他们之间思想上有很大的距离,加之缺少经验,这让我很沮丧。无意中一次,翻看他们的语文书,看到每一篇课文里除了优美的语言外,都教给学生一定的道理和处世方法。当时我想,如果我教的是语文就好了,可以利用课文跟他们讲解人生道理,这样他们可能会成长快些,我的班主任工作也会好做些。

很幸运,第二年我就当上了语文教师,可语文并不像我想象中那么容易,教学上很吃力,我一路上摸索着……到今天,我也已经教了近两年的语文,把我最初的想法 ——在教学中渗入德育,与我的课堂结合起来,这让我的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有了较同届学生高出许多的认识。所以班级管理方面,我做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了。在此,我就以《胡杨》这节课的教学,来谈谈我和我的语文教学。

“《胡杨》这课好深,要怎么教才能让学生弄懂作者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呢?”这是我们六年级一位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说的一句话。听后,我也好好设计了一下这堂课。上完课后,想想还有些可取、可改的地方。

满意的地方

(一)知意

1、通过介绍生存环境,初步感受胡杨精神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回忆五年级课文《拉萨的太阳》中,拉萨的环境给大家留下什么印象?学生们思绪飞扬,各抒己见:拉萨的太阳很毒、很厉害;拉萨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太热,夜晚太冷……我又问:“你想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吗?”学生们都表示不想去。我进一步深入:“那你能想象出,有着同样气候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是怎样一种环境吗?”学生们纷纷大胆得描述着那里的环境:恶劣的、十分炎热的、寒冷的、干旱的、漫天风沙……“如果让你去那里生活呢?”学生们现在更是表现出可怕的表情。紧接着,我引出“大漠的脊梁”——胡杨,介绍胡杨就是生活在那样恶劣环境中的一种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烂的巨树,说到这里,然后让学生表达下对胡杨的初步看法。“坚强的、不屈的、不怕困难的、永不放弃的、不屈不饶的……”学生你一言我一句地已经道出了这篇课文要学生了解的“胡杨”精神。

2、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胡杨是大漠中的巨树。”这句话中哪个字是重点?学生不难找出“巨”字。那么在让他们找找胡杨“巨”在哪里?学生通过预习已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学生很快找到表现胡杨树大的句子。胡杨的外表除了大,还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后,让学生大声朗读体会胡杨“一树两叶”的奇特。很自然会引出“大生命是不可动摇的,更是不可肢解的。”这句话,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里的大生命中的‘大’你怎么理解?”。这时全班陷入了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们都很聪明,结合课初得出的胡杨精神,他们没多久就得出了结论:大生命,大在它的身躯,大在它的精神!这时我很高兴,学生能回答出这个我课前认为比较难的问题,我给了他们三次自我表扬的掌声。这后学生的兴趣高涨,对于第二个问题:“大生命从本质上是不朽的。”这句话中‘不朽’又怎么理解?有了上个题做铺垫,这个题学生用更快的速度,漂亮的回答了出来:“不朽”是它的身躯不朽,是它的精神不朽!

(二)感情

——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真正学会胡杨的精神

利用说胡杨千年不烂的原因那一段,我多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胡杨是忍受了些什么,又是什么让它能在千年后仍保持原有面貌?让他们进一步感受胡杨坚强不屈地和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精神。联系课初的问题:你愿意去那样的环境生活吗?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环境与胡杨的生活环境进行对比,将自己面对生活时的态度与胡杨面对生活的态度进行对比,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原来的做法和学了《胡杨》这篇课文后的做法。相信这也是选《胡杨》这篇课文进课本的一大原因吧!让学生们学会胡杨那种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不屈不挠地和生存环境作斗争、永不屈服的精神。

作为结束,我总结到:我们都是乡下的孩子,相对城市的孩子们来说,我们就生活在干旱、贫瘠的沙漠里。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锻炼自己的意志来适应我们的生活环境,像胡杨一样,永不放弃地、坚强不屈地和环境做着斗争,最后活出自己的姿态!

我想,只有真正联系到学生们的生活,学生们才能更易懂得课本中的深奥知识和道理,所谓学以致用,也才能实现。

不足之处

这篇课文的结构不像其他课文的那么简单,要么总分总,要么总分,这篇散文确实是很“散”,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我是有点看不懂,搞不明的。我只知道 “散文,形散神不散。”所以,我只有抓住胡杨的神给学生们讲解。这无疑反映出我语文基本功的薄弱,这需要我去努力加强。因为对于高年级的课文来说,我认为,不仅仅要对生字词和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加以讲解外,作者巧妙的构思、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等都是需要在课堂中有所体现的,这样对于学生今后的写作才能有所帮助。这不仅是我这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是我的教学生涯中需要逐步改进的地方。

希望,我的改进同时伴随学生的成长。那不正是我们作为教师所想要看见的吗?

语文改变了我很多,从一个理性为主的数学老师变成一个以感性为主的语文老师。我相信,我第一次捧着语文书走上讲台可能是缘分,但我今后的日子捧着语文书走上讲台是愿望,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