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教育界的“分”声很大。“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数成了老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成了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杠杆。文章中,这个 “零”学生,不知何许人也!起码,我是第一次听到语文得“零”分的学生。我执教廿年余,真没有遇见过此种“分”景。现在,既然有了实例,我也就来谈点个人看法。

首先,从责任心出发,我认为老师还是要想点办法,帮助该生。不放弃也是一种等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谈谈心,和家长联系。全面些了解学生,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培养孩子的快乐心理。找准孩子的兴趣,在兴趣方面,做点文章。慢慢教育他学点读书和写作。读简单的故事和写简短的日记等。可以鼓励记流水账!起码能够认出几个字!连起几句话!

其次,培养几个志愿者学生,发挥“小组帮带作用”。同学在一起,心理更接近些,也更合乎学生要求。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或者图片,还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活动,让“零”生,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新”生。借助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多少可以感化一下他的心灵。我认为,零分生,不一定是“心灵障碍”者!爱迪生不是也曾被老师评为“智障生”吗?

再次,老师开小灶,“分”外照顾。优差生其实也是我们老师分出来的。一个未成年人,知识和见识都不是很多的情况下,可能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偏废,他的语文学习分数为“零”——我只是从一个孩子来谈!如果是智障问题,在小学阶段就可以发现。干嘛要等到读初中才注意呢?所以,笔者不认为是智障,可能性大点的就是没有兴趣和懒散。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才会投入!所以,懒散可以再去影响教育,没有兴趣也可以多渠道激发和启发。加上老师的关心照顾。开出小灶来,专门为攻“零”而奋斗!每次测试,另外打分!一次一次鼓励!从心里上,战胜“零”。当然,这样说起来很容易一样,做起来很难的!

最后,带着孩子“访家”。在家长的允许下,让孩子跟老师一起生活一段时间,这样做目的是更好认识和全面了解孩子。也可以让孩子更好理解老师的关心和爱心。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一旦感化,说不准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希望。

总之,我认为要多从心理上关心和鼓励支持,孩子毕竟是不成熟的人,老师的智慧,用到此处才真正算是“恰到好处”。我们要相信教育的作用“教育不是万能,但是,没有教育万万不能!”笔者真心希望看到零分的孩子有“分”外妖娆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