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先定的题目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后来觉得不妥,既然提有效性教学,难道以往我们老师的教学是无效的。只要上课,学生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收获,哪怕教师什么都不讲,就让学生读读背背、抄抄写写,也总是有点获益的,不可能是无效的问题,只是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而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涉及的面很广,有教材的问题,有教师的问题,有学生的问题,也有评价的问题。

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两个因素,一个是教学的时间,另一个是教学的收获。假如师生投入的时间少,教学的收获多,教学就高效,反之则低效。比如说有的教师上公开课,他在班上先讲一遍,到第二次再上,学生对答如流,肯定效果好,但效率一定低,因为他用的时间多。

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早在3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著文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确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多多怪事!”。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许多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语文教学实在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甚至有人说:“误尽苍生是语文”。

虽然这些看法比较偏激,但引起全社会对语文教学的格外关注,迎来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春天,经过新一轮的课改,语文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为此,全国第六届和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观摩就专门研讨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指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虚、闹、杂、偏”四大重症。

虚:即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花花动作多,花拳绣腿多,花里胡哨多。

闹:即课堂上热热闹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杂:即 各种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

偏:即当前在某些地方出现了轻视“双基”的现象,尤其是轻视基础知识的传授。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患上“夜盲症、多动症、高热病、浮肿病”,这大大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