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文本本身的魅力,过于注重音乐的力量。除此之外,有如下几点粗浅认识:

1、从课文中挖掘课程资源。用教材进行课堂教学,抓住课文是教师为了达到预定教学效果的必经之路。而课文当中并不是每一句话都要教师进行剖析的,教师应该选择与课文中心紧密结合,同时又能够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文字重点分析。“在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们的铜像或大理石像。”这句话,从人文性上讲,直接点明了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在城市建筑上所体现出的音乐气息;从工具性上来讲,这句话的语言文字本身,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把这句话放到全文来看,则体现了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这是六年级学生习作年段训练的重点,而且从这句话在课文中所处的位置来看,掌握了这句话,便于学生在对下文许多细节之处学习时进行迁移式的理解。因此,这句话应该作为教学重点之一,进行精心地设计,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更高层面的领悟。

2、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普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指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心理活动。由此可见,对于陌生的城市维也纳的认识,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搭建桥梁,让学生由此岸通向彼岸。“此岸”是什么?“此岸”就是学生是学生能够观察到的、表象的事物。“彼岸”是什么?“彼岸”就是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课文中语言文字表达的方式。那“桥梁”又是什么?“桥梁”则是学生实际生活和课文内容之间的共通之处。从儿童心理学来看,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其思维发展进入形式转换阶段,在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儿童已经能够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够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这也使我们相信,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桥梁”到达“彼岸”,引起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共鸣,也就是达到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之下,最大的难题就在于,我们如何寻找到合适而贴切的“此岸”和“桥梁”。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