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思维发展、语文学习都有一个相对客观、科学的规律,依据这一规律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效率的关键。

经过低、中年级对字、词、句、段的局部强化感知,高年级学生对文章局部把握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一升入初中,则必须具备整体的独立学习文章的能力。因此,小学高年级是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学习过程、学习内容的关键时机,教学中借助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经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投入,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方法,形成具有科学性的有一定定势的学习过程。

对一篇课文、一个重点学习内容,具有一个整体的学习过程,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模糊的。某个教师在对一个学生群体的教学过程中,就高年级这一阶段,必须有一个教与学的一定的定势,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在相对科学的定势中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方法的优化、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需要一定的模式,只有在合乎规律的模式中,学生的自主意识才得以增强,自主方法才得以优化,自主能力才得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才得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主要依托,是一篇篇相对完整的课文,如何运用好这一个个“例子”,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江苏孙正荣、李凤英老师认为相对稳定的模式应有如下几方面的操作过程。

1.课前整体预习,自主尝试

预习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减少学生在课堂上浅层次感知的时间,又是学生自主尝试学习的过程,其内容可概括为读、画、思、列,作为学习每篇课文的自主预习习惯过程。

①读:提倡教师范读一遍,给学生以一个整体的美的感受,避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误导,消除对新内容的倾向性偏差,给予学生一个基调;学生自读,基本达到熟练、连贯,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

②画:读中将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画出。

③思:查阅字典和有关材料,将画出的疑点结合全篇课文尝试解决。

④列:将无法彻底解决的字、词、句、段、篇方面的疑点罗列出来。可在书中标,也可在纸上写,还可在心中设疑。联系课题、开头、结尾,初步列出文章的层次、结构、主要内容。

2.课堂贯穿“三点”,自主操作

在师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可理解为对“疑点”的解决过程、对“重点”的消化过程,对“学点”的掌握过程。教师抓住“三点”整体操作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围绕“三点”自主加入各个操作过程。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