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对话与训练的融合(第三稿)

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润生

对话教学理论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得到多次强调。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课改实践中,“对话”一词使用频率之高更是前所未有。可是,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以致2004年10月“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发出这样的疑问:“强调教师、学生、课文作者等教学要素之间的平等对话,但其精神实质,我们是否真的把握准确了呢? ”

与此同时,“训练”一词却招致空前的冷遇,课标难寻踪影,被“语文实践活动”代替了,教学实践中对“训练”更是存在诸多忌讳。“对话”与“训练”,是否真的就是水火不相容?还是可以相互交融,共同负担起培养语文素养的任务?

一、寻找对话与训练的交集

研究对话理论的著名学者钱中文认为:“交往对象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你不能没有我,我不能没有你。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不适合于学理探讨,不能将学问增值,所以我们应提倡兼容并包的精神。”我们应秉承对话精神,研究对话式教学与训练式教学,寻找两者之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

综合近年对“对话式教学”与往年对“语言训练”的研究成果,对两者的异同比较如下:

项目

教学对话

语言训练

概念

对话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文本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

包括“训”与“练”。训,教导;练,操练、实践,包括读书、思考、练习等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就是训练。

实质

交流

养成

意义

语文素养的生成

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思想品德的养成。

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

指向

言语内容

言语形式

策略

方法

1、整合三维目标策略;

2、多向、多元交流策略;

3、指导感悟、体验策略;

1、文道统一策略;

2、启发式教学策略

3、指导理解策略。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