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初步统计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材中,第一单元“简单的统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画正字收集整理数据、分组整理数据、复式统计表和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联系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课前调查研究,认识统计表的作用。

在五年级第一学期后的寒假里,我布置学生填写一个统计表:2001年春节家庭购买年货统计表,让他们在家长指导下,填写各种年货的名称、单价、数量、总价和总计金额,最后回答通过这个统计表你了解了哪些知识。这个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统计表能清晰、有条理地反映事实,总结规律,为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二、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的意识。

在教学“分组整理数据”时,我没有采用教材上的原始数据,而是把本班女生上期的身高测量记录单作为分析对象,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从这张记录单里,你想了解一些什么情况。学生回答:“我想知道身高在哪个范围的人最多, 自己是不是其中的一个。”“我想知道谁最高,谁最矮。”“我想知道自己偏高,还是偏矮。”教师顺势引导:“从这张记录单上能不能很快看出你想了解的情况?”“不能。”“所以,我们要对它进行分组统计。”由于整理真实数据激发厂学生了解自己的动机,所以他们很快认识到了分组整理数据的优点,即能看出数据的分布情况,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三、课后精心设计实践练习,培养学生制表能力。

教材的练习设计,仅限于让学生学会填写统计表,我觉得这是不够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制表能力,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先引导学生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再尝试画出表头,最后填写统计表,同时规范画表的格式,即一个统计表应该有名称、制表日期、表头、横栏、竖栏等。在巩固阶段,我设计了一些实践性习题,如布置学生回家制作一个“家庭成员生日统计表”,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

四、改变检测手段,提供实践材料,达到培养应用能力的目的。

学完·厂这个单元后,我出了一份检测试卷,名为“请你当小会计”,设计了四道与学生自身相关的题,全都是真实的原始数据。第一道题是分组统计本校五——班与五二班下学期数学期末考试成绩,并对比写出结论;第二题是计算本学期五二班为贫困生捐款的平均数;第三题是制作“本校五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表”;第四题是填写“本校二月份绿化苗木购买发票”。学生感觉自己不是在参加考试,而是在帮学校完成一项任务,怀着浓厚的兴趣做完了这张单子,不知不觉中达到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观察、分析、提出、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新世纪数学教学的特色。我们教师应该尽可能给学生接触现实生活、了解社会提供更广泛的机会,以拓展学生眼界,切身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