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半边天,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常常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忽视了学生个人的生活实践与情感体验,使学生一见作文就头痛。如何从这种常规作文教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作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随笔对于学生作文生活化,让学生抒写真情实感,提高作文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把生活融入习作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可见生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只有拓宽了学生生活的空间,让他们亲身实践,切身体会,才能题材丰富,写作时才会得心应手,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1、观察生活: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小学生的生活世界丰富多彩,变化万千,而他们却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周围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导致作文时头脑空空无内容可写。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⑴ 学会观察:

我在教学中打破了封闭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投入到大自然中,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引导他们用具有个性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鸟兽虫鱼,去欣赏城市的高楼大厦、乡村的小桥流水、田野的丰收景象。用具有个性的耳朵去聆听春天燕子第一声婉转的啼唱,夏夜青蛙欢乐的蛙鼓,乡镇小贩大声的叫卖,母亲耳边温柔的唠叨。经常不断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多方位地观察事物。让他们能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有目的,有顺序,认真细致地而不是走马观花地对事物进行观察。从生活中掘取大量的信息以充实自己的写作题材库。

⑵ 学会思考:

我不光要让学生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还要教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受体会。同一片飘落的黄叶,有的人看到的是满目的苍凉,有的人却看到了新生的希望。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看得见摸得着的表层现象,看到本质的内在的东西。让他们能从劳动者额头滚动的汗珠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的珍贵;从狂风暴雨中摇动的小草上感觉到一个不屈的,敢于抗争的生命;从风雪中送来的雨伞上感受到真挚的,浓浓的亲情。

2、体验生活:

王安忆曾说“其实生活本身只有那么一点内容,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样的生活,大家观察到的也都差不多,而大家写出来的作品却不一样”。我从这句话中深深地领悟到:只有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只有让学生直接参与,切身体验的事情才是具体生动有情感基础,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学生也只有通过这样的体验,也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作品。

⑴ 让课堂成为学生表现的舞台:

我常常加强与其他各科教师之间的联系,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亲自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唱唱跳跳,展示自己优美的舞姿、动人的歌喉;让他们涂涂画画,尽情挥霍自己的灵感,创造出出色的、有灵气的作品;让他们在百米跑道上拼搏冲刺,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让他们亲手实验探索,享受其中的欢乐和愉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不断地进行思考、感悟,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极富生命活力的素材。

⑵ 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我平时尽量组织学生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在家长会上多次强调,让家长利用节假日带着孩子去各地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名人故居、历史博物馆寻访名人和历史的足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或为生活有困难的人献爱心,利用课余时间让家长陪孩子到郊外放风筝,还可以在方便的情况下,带孩子参观访问父母工作的地方。让他们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访一访,大自然与现实世界不断给他们以新鲜感,使他们的内心受到触动,留下深刻的印象,等到写作时自然有话可说,随手拈来。

⑶ 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

我时常与家长进行联系,对一些家长进行家庭、社会生活方面的指导。让孩子多参加家务劳动,做父母的好帮手,多带孩子走走逛逛,看看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多带他们去走亲访友,感受纯朴的亲情,学会交往的礼仪。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使他们的视野更广阔,知识层次更高,知识容量更大,写作的题材库更充盈。

二、用作文表现生活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不等同于就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文章了。要把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为抽象的语言文字,绝非易事。生活仅仅是写作的一个入口,“只谈生活,不谈技巧”是不行的,学生仍然只会面对纷繁芜杂的生活,咬着笔杆半天挤不出一句话来。如何让学生用习作来表现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巨大的努力。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在进行《培养学生日记兴趣,提高语言转化能力》的课题实验研究的同时,我就教孩子们写随笔,并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仿写,巩固写作方法:

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描写类似的事或物,这是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现行的课本多以相同的写作方法或相同要求的几篇课文放在一个单元,单元作文也大多是学习这种写作方法。但学生的感觉就是这是大作文,写起来有难度,首先产生了恐惧,于是写起来很吃力。所以,我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先让学生学习课文主要段后,就让学生仿写一段话。如学了《黄山奇石》后,让学生根据第二、三段的写法,从我找来的几幅奇石图中选两幅图写一写。学生写得有声有色,想象力非常丰富,描写得有趣形象。学习了《故乡的杨梅》,可以让学生按时间顺序写写自己熟悉的家乡的水果,由于是平时常见的,比较熟悉,所以写起来生动具体。

2、补写,培养想象能力:

有些课文内容跳跃性较强,或写得比较简单,我们可以进行补写,或者用几句话具体地介绍一下。如《风车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写写牛顿的风车是怎样做成的,他当时的动作、心理活动如何,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牛顿那不怕失败肯花力气的精神。再如《丑小鸭》这篇童话,丑小鸭昏倒在冰湖上,被一位好心的农夫带回家。可以让学生补充丑小鸭在农夫家里的生活,学生的兴致很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3、改写,提高表达能力:

有一些课文,可以让学生换一种表现手法,也就是改变体裁,常用的是改写诗歌。如改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等,让学生根据诗意或插图写一段话或编一个故事,由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续写,激发创作能力:

续写的材料来源很广,随手掂来,到处都是题材,事事都能练笔。例如身边的事、语文课本上的许多课文都可以续写。如果教师给出一段开头,让学生续写,比一比,看谁写得好。学生都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设计出独特的事情发展过程和结果,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中我以随笔为突破口,让学生用随笔来表现生活,描绘生活,用随笔架起生活于习作之间的桥梁,让随笔奏响生活于习作之间的音乐篇章。

⑴ 让学生易于动笔:

于漪老师曾说“每个人头脑里都有一个活仓库,教师要善于给他们抽个线头,插个路标,启发他们到仓库里去找,找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东西。”学生刚开始写随笔往往不知从何处入笔,一天的生活就像一团雾,理不出头绪,分不清重点,结果写出来的随笔就像“流水账”一样,三言两语,面面俱到。为此,在每次活动之后,我都会抽出时间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我在作文题材、教学形式、方法等方面突破传统作文教学的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宽学生的选材空间,开阔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提倡习作自由,教师只是在学生思维卡壳的时候多加启发,使学生能够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悟所得有条理,流畅地表达出来。

对于学生平时的随记更是不加限制,不拘形式,鼓励学生放开手脚,放开思路,只要心有灵感就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本子,自由自在地把见闻和想象倾注于笔端。可以是洋洋洒洒一大篇,也可以是短短的两三句话;可以是对生活中某个精彩片断的描绘,也可以抒发心中的某种情感。渐渐地,学生的语言越来越活泼生动起来,见地越来越独到深刻起来,写作的本领在无形之中渐渐高明起来。

⑵ 让学生乐于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中除了注重收集素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指导,更加重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我变多问多讲,以教师分析为主的作文教学,为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边体验边倾吐,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作文教学。无论是指导学生观察,带学生参与实践,还是指导习作训练,我都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创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充满信心、充满激情,自觉地搜索素材,探索习作形式,进行构思写作。

传统作文教学往往以同一目标,同一尺子来要求和衡量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这就造成了差生吃不了,好生吃不饱的现象。为此我让学生写随笔时,非常重视体现层次性,对于后进生我采用“扶着走”的方法,只要求他们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记下来,内容不空洞,语句通顺,能让人看懂就可以了。这样放缓了习作的坡度,学生跳一下就能摘到果实,使他们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乐于写作。对于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则大胆放手让他们自由表达,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题材新颖,构思独特,语言活泼,力求精益求精,每次习作都有新的进步。这样分层要求,可适应和满足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写作水平,避免了望尘莫及的心理压力,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使多数学生都乐于主动参与,自觉愉快地进行写作。

不论是两年多来的日记课题研究还是从三年级到现在的作文教学,随笔一直陪伴着我和孩子们走过了日记和作文的盲区,相信它还会伴随我们走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