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开课设计朗读和概括自然段意?

在教学中,尤其是在考试中,体现孩子的概括能力较弱,尤其是成绩比较差的孩子。高段的阅读理解中概括能力是一项核心的能力,需要高度重视且长期训练,于是,课堂的每篇课文,我都会指导孩子进行内容概括,让方法烂熟于心。

2、 课文理解——话题的探讨

一贯喜欢带着孩子在课堂上就某一个核心的话题展开讨论。设计的话题也许显得有点大,有点空,指向性不太明确,但也有优势,即不束缚孩子的思维,给他们的思考留足空间。

本课的话题——为什么把南丁格尔的故事纳入“英雄”单元?请以文本为载体,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做出分析。在文中勾出语句,用关键词批注。

孩子展示了十几个关键词,本堂课重点探讨了“执着”和“恻隐之心”。交流过程中,对“执着”一词的理解,孩子本来只谈到了第二自然段南丁格尔择业体现了执着,但孩子的思维启发了我的思维,我立刻想到这个词语还有深意,她不仅仅体现在择业上,更体现在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毕生的执着追求上,这个念头一闪现,我立刻放慢速度,追寻文中还能体现“执着”的句段和事例,谈到了她反驳少校的看法,执着地对伤员进行护理;谈到她用自己获得的奖金创办护士学校;谈到她在双目失明的状况下仍然接待记着,宣传她的思想和主张。其实,南丁格尔的“执着”贯穿全文。随着话题的层层推进,大家对“执着”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最后感叹南丁格尔为这项事业奉献的一生。讨论到这里,崇敬之心已油然而生。

“执着”一词的探讨,是没有出现在我的备课预设中的。习惯于一种随性而为的课堂,很多交流内容都是突然闪现出来的,它来自于课堂,来自于孩子的某一个精彩的词语,来自于孩子对这堂课的某一个独特的理解。也许,这样的课堂不是很好去操控,尤其是时间的把控上,很难做到与预设相符。既然一周一课的教学研究呈现的是随堂课,那就无需刻意去备课,呈现最真实的课堂,和公开课的精心预设比起来,问题是蛮多的。因为真实,所以我喜欢上随堂课,我坚信:教无定法,一堂课,能够和孩子们有一段思维碰撞,心灵共鸣的历程,这样的课,才是真正属于我和孩子们的课堂。“”

至于一些没有达成的教学目标,留在下节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