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事物存在状态的最佳的表现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

的共同特征。和谐教育就是对教育主体的真善美境界的追求。

课堂上应着力创造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构筑和谐的学习氛围,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要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对教师充满期望、有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

内容上去,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

如何营造这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呢?那就要-----倾听。

“倾听”是什么?“倾听”在字典中的解释是:认真、细心地听取。但人们对它更多的理解是:

倾听是一种真诚的谦虚;

倾听是一种积极的赏识;

倾听是一种热情的期待;

倾听是一种相互间的尊重;

听是消极被动的,因为和嘴巴不同,人的耳朵几乎随时都处于工作状态,倾听则完全不同,参与“听”这个动作的是耳朵,参与“倾听”这个动作的则是耳朵、眼睛和心灵。倾听是积极的,必须集中注意力。因此,“听”和“倾听”之间有很大差别。李政涛先生说过:“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参与的过程…… 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和谐课堂,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中获取知识,而倾听则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因为不管采取何种学习方式,能听、会听是最根本的。学生善于倾听还是组织课堂讨论的保障,那种只在乎自己的发言,而不关注别人见解的做法,只能使课堂局限于表面的热闹。由于受年龄特征及独生子女特点的限制,学生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的问题。那么,如何教学生学会“倾听”?

为帮助学生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给课堂增添活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营造一个倾听的氛围

在上课开始,我们应该明确指出:“小朋友们,我们要注意听人家讲话,这也是有礼貌的表现。”这样一句话,就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既告诉了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告诉了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倾听的氛围,教会孩子们参与讨论,如:可以猜一猜发言的同学可能会讲些什么,和自己的看法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他怎么会这样想的;也可以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判断、归纳或评价;还能想想同学说的有没有道理,自己是否同意,还是有什么可补充的……学生便能学会先听后说,养成倾听的习惯。学生在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质疑中能真正了解彼此的想法,每个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理解才能有进一步的探究。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