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第42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一个玻璃水瓶和四杯不同高度的水,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引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出示四杯高度不一样的水,讲解怎样求出着四杯水的平均高度:

(1)先把四杯水倒在一个大的容器里(列式:12+6+10+4=32厘米)

(2)再把32厘米高的水平均分在四个杯子里(列式:32÷4=8厘米)

(设计意图:教师动手操作,能形象直观的把知识形成的过程显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就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过程。)

6、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7、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板书如下: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每份数)

三、巩固训练。

1、小明同学上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是:语文96分,数学98分,英语100分。你知道他上个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分是多少吗?

2、一本书, 小明第一天看了12页, 第一天看了20页,他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3、(图略)问题:小丽从家到学校走了9分钟她平均每分钟走了多少米?

4、出示统计表:你能算出他们的平均身高吗?

说明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5、判断题。

6、选择题。

7、平均水深110厘米,我身高120米,下水游泳会有危险吗?

(设计意图:结合这题渗透安全意识教育。)

8、提高练习:小明的爸爸出差5天,这5天的日期之和是35。小明的爸爸是在第5天回家的。请你算一算,小明的爸爸回家这天是几号?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明确统计图与生活的关系。)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本第42页的内容。

2、做课本第44页的第二题。

教学设计说明:

1、从生活入手,激发学习的欲望: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虚拟的数,对学生来讲挺抽象的,不容易理解。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选取一些学生的遇到的一些分东西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求平均数的意义,也形象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

2、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从解决实际问题中,通过多媒体的操作显示,在操作中形象地理解“移多补少”的方法,并在解决中学习“总合均分”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

附板书设计:

平均数(每份都相等的数)

一、移多补少:总数÷份数=每份数

二、计算方法:

1、先求出总数→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12+6+10+4)÷4

=32÷4

2、再求出平均数→总数÷份数=平均数(每份数)=8(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