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满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

小学生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他们的需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常常因受尊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引发。如某学生因为妈妈是环卫工人而常被同学笑话,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只要同学一提起环卫、扫地的事,他就以拳相对。这种攻击行为我们称之为不满性攻击行为。

纠正这种攻击性行为,首先要尽可能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比如,老师可以请他的妈妈到班上来向同学们介绍环卫工作的意义,让学生了解环卫工人的高尚,老师对他的妈妈表现出充分的尊重,让该学生得到尊重的满足,以此减少他的攻击性行为。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延迟满足需求”的能力。所谓“延迟满足需求”,就是当自己的需求暂时得不到满足时,能控制自己,延缓这方面的需求。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对7至9岁的小学生进行训练,每当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便引导他们同其他小朋友协作绘画或解答难题,以此延缓满足需求的欲望。结果,经过训练的孩子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因此,当学生发生不满性攻击行为时,可以引导他们做其他的事情,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延缓他们的需求欲望。

二、取乐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

这种攻击行为的目的是使自己获得愉快体验。如,一群一年级的学生走到培智班门口,便模仿有智力障碍、身体障碍的学生说话、走路的样子,这就是取乐性攻击行为。又如五年级小学生,以逗低年级小朋友哭为乐,这也是取乐性攻击行为。那么,小学生发生取乐性攻击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发生取乐性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小学生共感能力较低。所谓共感能力是指从他人的观点感知某种现象或体验他人感情的能力。要提高小学生的共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为了纠正小学生的取乐性攻击行为,可以引导他们开展“假如我是残疾人”、“我们是大哥哥、大姐姐”等活动,组织他们慰问、帮助残疾人,关心爱护比他们年纪小的小朋友。这些都有利于小学生共感能力的培养。

三、迁怒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

小学生的攻击行为,有时并不指向于直接刺激自己的对象,而是把脾气、怒气发泄到没有与其发生直接关系的另一对象身上。如某个小学生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挨了老师的批评,他可能将这种怒气迁移到课外,并用身体或言语去攻击其他同学,他会抱怨其他人:“就是因为你,老师才批评我”。如何纠正这种迁怒性攻击行为呢?笔者认为可以做好以下两点:

1.在“源头”上下功夫。就刚才那个事例,“源头”是老师当众的批评。为此,老师要避免在课堂公开批评学生,改用课堂提醒或课后谈话较为妥当。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