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种常见的小学生从众心理和行为

1.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从众。

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只要有一个人说出答案,不管对错,马上就有学生毫不迟疑地重复。如果老师有意地追问一句:这样对吗?又会有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不对。这种不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盲目从众的情况,严重干扰了教师利用提问达成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

2.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从众。

在有组织的班集体活动或自发的小组活动中,经常有学生为了能参与其中并得到别人的认同,而压制自己的主观意愿,心甘情愿地跟在别人后面,接受别人的指挥,甚至对别人的一些错误要求也会照做不误。

3.交往中学生的语言从众。

孩子们碰到一起,在交往中运用的语言也常会相互影响,一些具有号召力的学生的新奇、有趣甚至粗鲁的语言都可能成为大家模仿的内容,什么哇噻、帅呆了、酷毙了、去死吧等,会时常从小学生口中蹦出。

二、小学生从众心理的根源探析

1.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容易出现从众心理和行为。

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活动能力偏低的学生,在老师、家长、同学长期一次次的负面评价下,不仅学习、生活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同时还会陷入别人学习好、能力强,只要与他们保持一致就不会犯错误的认识误区。因此,为了少挨批评,他们只有选择“人云亦云”,即使有时已经看出其他同学的错误,他也会因不自信而不敢大胆地表达出来,在内心保留自己的想法,却表面从众。

2.集体规范压力过重,容易使学生产生从众心理。

学生在集体中学习生活,必然要遵守既定的行为准则和角色规范。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规范会产生一种压力,使得一些独立性不强的学生为了避免偏离群体而失去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更为了消除自己被群体孤立后的恐惧心理,只得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紧跟或参照他人方式行事,并无条件地遵从群体的规范,在从众中获得暂时的心理满足。

3.迫于一时情景,学生会产生从众心理。

在特别的情景或特定的场合下,缺乏一定判断力的小学生极易出现从众行为。如有一次我们教室内一扇窗户的插销坏了,有5个男生爬了窗户,追究下来竟然有个同学很委屈地说是跟着班委干的,他还说知道这样不对,可看到张××(学习委员)也做了,就以为没事。这就是典型的因缺乏判断力而产生的不良从众行为。

三、小学生从众心理的矫正

针对小学生从众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活学生的自信心。

研究表明,课堂上的问题大部分是教师提出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数是程序性的,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多限于表面;况且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尚不能深入思考,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思维定势或从众心理。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多问“为什么”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多方求证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求异性、独立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要为学生的“自告奋勇”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具体到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启发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挖掘问题、深入探究,鼓励大胆发表个人的看法,提倡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特别是对于学生仍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和鼓励。因为只有在不断获得肯定、支持、赞赏的过程中,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克服学生盲目从众的心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