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堂课,我自己觉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理解燕子的形象之美中“凑”这一字的作用时,我一开始故意质疑,设下悬念,让学生自己探索,最终明白答案。在学生遇到疑难的时候,我给予适当地点拨,为学生的思维“搭桥引路”,让他们既能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答案,又能打破思维定势归纳出写作的方法,真是一举两得。

随后我又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们运用写作方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投入听说训练中,从而学得更扎实,更灵活,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因此,我认为教师只有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投入地读、专注地思。在读、思中,学生找到了与文本对话的途径,进入文本世界,与文本 “零距离”接触,实现了与文本的沟通对话,才能产生了个性化的理解。作为“对话”中的首席者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通过讨论,把各自在独立探究中的发现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之间(组里)互相启发,互动地学(第一层次)。

然后,组织组际之间的交流汇报,学生在悉心倾听中发现彼此见解的异同,或赞成,或否定,或补充,或重新思考,组际之间、学生(全体)之间互相启发,互动地学(第二层次),使学生学习的热情不断地向前推进,从而树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