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识字教学中,部分老师不太关注写字的指导,特别是不注重“横平竖直”以及从字的结构布局去指导书写。关注一个汉字笔画偏旁在田字格上的上下左右、大小比例分配、笔画变化等问题的同事就更是屈指可数了。即使偶有写字板书指导,老师们也极少花时间在学生写字作业本上指导。生字教学从时间上说,往往存在“读多写少”的情况,再加上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又懒于临帖,相当一部分同学到了中高年级,他们所写的字都不敢恭维了。这里所说的生字教学“读多少写”,指的是老师们教学生学习生字时只重视口头朗读训练,而较少进行书写练习,尤其是忽视习字的“描、摹、临、写”的指导。写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字写得怎么样,这与一个人的治学情操有关。现在,教育部推行写字教学,于是各种字帖如沐春风吹进了中小学校的课堂,走进了千家万户。“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弘扬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需求。针对生字教学写字过程中师生们所忽视的问题,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我们要用好教科书写在田字格上的“生字表”和课后练习“我会写”,这两个免费教育资源,进行规范字的书写指导。“我会写”的字虽然由六到八个字组成,但所写的生字却是由简单到复杂,基本囊括了汉字的各种笔画与结构,贯穿了汉字偏旁在字的不同部位的变化规则。她是标准的国标楷书[注1],从描红开始到放手写成,充分体现习字的“描──摹──临──写”循序渐进的宝贵经验。与书法名家手写体字帖比较,她虽然显得有些呆板,但是却是字字方正、布局匀称、柔韧有余、菱角分明、中规中矩、错落有致、大方得体……尤其是出错率为零更值得推广。她绝不像某几位硬笔书法家那样,老是写错“比”“尖”“冒”’杂”“朵” “寓”“肺”“考”“麦”“勇”“咏”“碑”“繁”等字。细心的老师都会发现: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的所有“生字表”“词语表”,及一到四年级的所有中文都采用“楷体-GB2312”字体印刷而成,从五年级开始,课文才改用宋体字印刷[注2]。作为天天教学生读书写字、阅读写作、学会做人等的老师们,你体会到编写教材那一批批专家学者们的美好心愿吗?

2.写字教学时,教师在教会学生懂得汉字“永字八法”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汉字笔画偏旁的书写变化规则把字写规范写端正。如笔画“撇”的形体变化, “月”字单独出现在合体字或偏旁下方的变化。老师要帮助学生发现同一个汉字在楷书与宋体的异同,引导他们探究汉字的书写规律,从而提高写字的质量,减少差错率。楷书和宋体在书写上究竟有何异同?举些例子说说吧。如“田地──田地”(前楷后宋,下同)“花草──花草”“冒出──冒出”“笔尖──笔尖”“花朵 ──花朵”“杂技──杂技”……发现了没有?以上例子,除了印刷体与手写体的区别外,主要有:

①中间“横”笔的变化:楷书没竖笔穿过时,它“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如,“日”“月”(“冒”字、“酉”字的横还存在“与两边相离”的情况);楷书有竖笔穿过时,它“与两边笔画相离”,如,“田”“用”。宋体无论是否有竖笔穿过时,它都“与两边笔画相连”,如,“日”“月”“田”“用”。

②草字头第三笔的变化:楷书是“撇”宋体是“竖”,如“花草──花草”。

③在上下结构中,“小”字、“木”字竖钩和点撇捺的变化:楷体“单用或作部件,竖钩(竖)左边是一撇点”;宋体“单用或作部件,竖钩(竖)左边是一撇”。楷书“小”在字的上部时(暂不讨论它的变形,如“肖”等字),中间竖钩变为竖(宋体也一样),有独体字“少”合体字“劣”“尘”“尖”“尜”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字;“小”字在字的下部时,楷书宋体都带钩,如“尔、尕”。木字底的“木”在楷书“杀”“杂”“条”“茶”等四个字下部,木字第二笔带钩(宋体也带钩),撇捺变成点(宋体木字底第三笔是撇,第四笔是点);在“朵”“呆”“荣”“桌”“柔”“柴”“桑”等众多字下部,木字不带钩,撇捺没变化……

④做教师的特别是教小学语文的老师,应当避免写错别字。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写错字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经常练字和翻阅工具书可以减少出错率;关注汉字的来源与演变,探究汉字的书写及读音等规律,也可以减少失误。我下面试从读音的角度,略举数个字例来谈谈避免出错、提高效率的问题。如,“离开──寓言”: “离”字与“寓”字,我们常会写错“撇折、点”这两笔与“竖、提、点”这三笔。怎样教学生记住他们的区别呢?用拼音的韵母可以分辨──韵母是i的都是“撇折、点”,如,“离、漓、篱”;韵母是ou或u或ǖ(不管声调,下同)的为“竖、提、点”,如,“偶、藕、耦,属,愚、寓、遇、禹”。换句话说,韵母是i 的都是“撇折、点”,其他韵母的都写作“竖、提、点”。又如,“柿子──肺部”:韵母读i的右边就是“市,点横头”,如,“市、柿、铈”;韵母读ei或u 的右边的部件是“巿(fú)”字,最后一笔是“竖,一竖到底”,如,“沛、霈、旆,肺,巿、芾”。再如,“学习──党派”:我们容易把“学字头”与“党字头”的字混淆。避免出错,有这样的规律可循:带“学字头或三点头”的字,它的韵母一般为ǖe或ing或ǖ,如,“学、峃、泶、觉,兴,举、誉”;带“小字头或党字头”的字,它的韵母一般为iāo或āng,如,“小、肖、销、消,当、光、尚、党、偿、常、赏、堂”……

3.教学生字、指导书写时,我们不要把笔画与偏旁混为一谈,切忌让偏旁与部首张冠李戴。在教学中,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偏旁与部首混淆的现象呢?依我看来,主要有几个原因:其一,国家公布的部首是201个(见《汉字统一部首表(草稿)》),有的字词典只收190个左右。偏旁部件大约有500多个。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一年级语文教师用书后附录──《汉字常用偏旁名称表》只选取148个常用偏旁加以命名。很多老师就错误认为偏旁只有这148个。其二,部分教师对《现代汉语》等专业书籍缺乏深入的探究,分不清两者的异同,甚至产生“字典词典有的部首就是偏旁,没有的部首就不是偏旁”的思想。关于笔画、偏旁与部首的区别,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一书的表述最清楚不过:①按楷书书写要求写字,从落笔到抬笔就是一个笔画。②偏旁是一个构造较为复杂的汉字,往往可以分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单位。绝大多数的偏旁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笔画组成的。一个偏旁单独构成的字叫独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偏旁构成的字叫合体字。③部首是编纂字典时常把相同偏旁的字编在一起,称为一部。部首不属于汉字结构系统的范畴,而是编纂字典时给汉字归类的一种手段。其三,我们说到偏旁的时候,通常会“偏旁部件”连着说。什么是部件呢?根据于根元主编的《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文字规范》(成人读本)的说法,①部件是构成合体字的最小笔画结构单位,其下限必须大于基本笔画,上限小于复合偏旁。从功能上看,部件并不一定具有音、义;从存在形式看,它是一个独立的书写单位,不管笔画有多么复杂,凡是笔画串联在一起的,都作为一个部件看待,如“串、出、重、事”等。②偏旁和部件是相对合体字而言的,偏旁不是合体字的最小笔画结构单位,而部件却是构成合体字的最小单位。如“孀”有“女”和“霜”两个偏旁,有“女”“雨”“木”“目”四个部件。

由此可见,偏旁是合体字的构成部件,每个偏旁都能拆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笔画。有些部首是偏旁,有些部首只是笔画,如“点部”“横部”“竖部”“撇部”“折部”。换句话说,偏旁是用来帮助记清合体字字形用的,部首是为了方便查阅字典等工具书用的。举个例子说说吧,我们就会更清楚知道“笔画”“偏旁”“部首” 的关系了。如“开”字,它由“横、横、竖撇、竖”四个笔画组成,但它只属于独体字,因为它虽然能拆为“一”加“弄字底”两个部分,但是“一”的笔画只有一笔,并不符合“绝大多数的偏旁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笔画组成的”概念特征。而用部首查字法却只能在“一横”部首查到“开”字。我们再来看多一个例子── 关于“乞巧”“乞”字的偏旁,生字卡印作“乙字底”。我是不赞成这一提法的。我觉得把它归作独体字更合适,因为它是由两笔的“卧人头”(偏旁)加上一笔的 “乙”字(笔画)组成。由“乞”和不同的偏旁构成的合体字有很多,如“吃、疙、圪、纥、虼、屹、仡、迄、讫、汔”等。为什么“乞”字会划作“乙字底”呢?我想,这与字典(部首查字法)只有在“乙”部才能找到“乞”字有关吧。因此,教学生字时,我们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疑惑也是在所难免,但我们尽量要说规范用语,如,“这个字是由哪些笔画组成?共有多少画?”“它属于什么结构?是由哪些偏旁部件组成的?”“如果要查字典等工具书,用部首查字法应查什么部首?”

4.生字教学离不开教学评价活动。在教学评价方式中,书面考试是最常用的一种易于比较和操作的方式,因而深受教师们的青睐。在低年级生字书面考试的几种常见题型中,我们会对学生的一些答案争论不已。题型举要如下:

(1)我会根据拼音正确写出汉字(写在田子格上)。这是低年级最常用的形式,出这道题目的有两个:①考查拼音的拼读能力。②考查“正确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

在改卷的过程中,老师们所忽视的往往是“正确规范书写”汉字这一考试目的,很多老师习惯写对就行了,不管字体美观得体与否。按照我的理解,拼正确写对字应占50%的分值,把字写得美观得体又占50%的分值。有且只有这样严要求,才能唤起师生对汉字书写的重视。

(2)给下面这些字加偏旁,分别变成两个字,再组词。如,井(讲)讲话(进)进来

平()()包()()

这道题一般都没什么争议,故不作讨论。

(3)给下面的字换偏旁变新字,再用新字组词。如,美(盖)盖房

故()贫()病()远()

在改卷过程中,学生写出下面的答案,教师是没有异议的,如:故(胡)二胡贫(盆)花盆病(柄)把柄远(园)花园。但是,如果学生写出下面的答案,评卷的老师们必将争个面红耳赤,如,故(放)放学贫(贪)贪心病(痛)疼痛远(进)进步。

争议的焦点有:①把字的结构改变了。②像“方、今、井”等,他们不属于偏旁。为什么会有喋喋不休的议论呢?我想,产生的根源还是对“偏旁”这个概念认识与理解的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汉字常用偏旁名称表”前面有这样的话:偏旁是合体字中常见的组成部分。人们习惯把汉字的上、下、左、右各部分统称偏旁。一般说来,在上称“头”,如花字中的“艹”,称草字头;在下称“底”,如盆字中的“皿”,称皿字底;在左称“旁”,如铁字中的“”,称金字旁;在右称 “边”,如料字中的“斗”,称斗字边;在外称“框”,如冈字中的“冂”,称同字框。有些偏旁,在不同的位置,形体有所改变,称谓也不相同,如“人”在 “会”字中,称人字头,在“仙”字中,称单立人。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指出:一个偏旁单独构成的字叫独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偏旁构成的字叫合体字。举些例子说说,我们就会更明白了。如,“休”字的“单立人”和“木”,“尘”字的“小”和“土”,“贫”字的“今”和“贝”等等,它们都是偏旁。

(4)建议老师们不要拿“查字典,写音节,填部首,数除了部首还有几画”这样的试题(通常为表格)来考学生,因为我们平常查字典也并不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其次,如果写错了部首,笔画数也会跟着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