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丛书共分三卷:小学语文卷、小学数学卷和小学综合卷。每卷分三大部分:一是课程专家对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解读,二是上篇“教学设计”,三是下篇“案例与反思”(含“片段评析”、“案例描述”、“感悟与反思”)。

对于“教学设计”,我们提出写作的大体格式: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和课后反馈或自我点评。作为教育案例,这样的框架可以把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呈现出来,当然我们非常欢迎教师在实际的写作中进行调整和创新,比如有的教学设计,就重点突出了“教学设想”,把有关理念与教学细节进行了非常透彻的点评,至于“课后反馈”部分则省略了,因为这一内容已经散落在其他部分。另外,我们强调,必须对“教学流程”中重点环节所体现的课程标准理念和教育价值作出精炼的说明,这不仅有助于作者再次反思自己的设计,也便于读者领会文本的意蕴。“案例与反思”则是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更为特殊或有代表性的现象、问题的思索和心得,是教师实验一年来的非常有价值的点滴收获(即使失败也是有意义的失败,即使困惑也是有价值的困惑)。这些内容都来自教学生活中的一部分,任何对新课程实验有切身体验并有思考习惯的老师,都能给我们提供有新意的文本。同样地,对于读者来说,他们面对的就再也不是远离其生活的抽象话语,而是与其实践相似或者即将成为他们教学现实的故事。

记:有些老师对新课程理念可以倒背如流,但不能很好地转化为教学行为,也许这个转化过程会很漫长。你们编著的《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丛书,在这方面能为教师提供什么帮助?

编:的确,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概念如果用抽象的语言阐释,用上千言万语也许仍是隔靴搔痒,而一个小小的故事或具体案例却可能令人豁然开朗。因此,在新课程实验中继续前行的教师需要案例,并通过案例与同行者对话。那些广大即将走进新课程的教师,也同样需要从案例中获得行动的启示。

我们的丛书就是这样的案例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1~2年级的阶段目标),这些理念已经表述得非常明确和生动,但是,要把它们转化为实践,许多老师仍然会有手足无措之感,而部分习惯了传统讲授方式的教师,仅仅阅读这些文字,甚至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如果这时,他们能看到这样的案例——这是关于《雨点》的教学设计(参见丛书“小学语文卷”上篇“教学设计”中《创设情景、感悟品味丰富想像》一文),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和小雨点作一次有趣的旅行”,而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最后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自由讨论“雨点落下后去了哪里”,再加上教学设想中对“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理念解析——那么,读者朋友对《语文课程标准》相关理念和精神的理解、把握,就会更为到位,更为丰富,甚至有可能产生心灵的共鸣和创造的灵感。这样的案例在丛书中俯拾皆是。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