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一)”

二、教学目标

1、 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2、 在有效的互动对话中,经历从现实世界到符号世界的过程,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发展数感。

3、 在有趣的观察比较中,经历纵向数学化的过程,感悟两步运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我拿起“乘车图1”,微笑着询问孩子:“你们能从这个情景图中提出一个连加的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对孩子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思考了起来。

赖锟泉腼腆地说:“车上有2个人,地上有5个人准备上车,上车后,车上有多少人?”

苏奕鹏插嘴道:“他的问题不是连加的问题,应该这样问,车上有2个人,先上车3个人,再上车2个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我以“你们听明白了吗?谁来解释一下。”继续启发孩子的思维。

傅俊雯满怀信心说:“其实这个问题就是,2加3再加2等于多少?”

俊雯的表达很简洁,值得欣赏。孩子们给予热烈的掌声!

解决问题

掌声过后,我指着“2加3再加2等于多少?”引导学生:“这个问题怎么列式呢?”

“这个简单,2+3+2”。

“2+3+2=?”我在黑板上写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现在,请同学们结合‘乘车图1’说说你的想法,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说开了,我走在他们的中间,除了认真倾听,更多的是感动,因为他们的交流出乎我的预料。

“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我先摆2根小棒, 再摆3根小棒, 最后摆2根小棒。 2根小棒加上3根小棒就是5根小棒, 再加上2根小棒就等于7根小棒”。

“我是用画图的方法:先画○○、在画○○○、最后画○○,我一共画了7个○”。

“太麻烦了。直接5加2就等于7”。

“你的5是怎么来的?”

“车上的2个人加上要上车的3个人不是等于5个人吗?”。

小组的同学给予热烈的掌声!我也被深深地吸引住,在班级汇报中,这种方法得到一部分同学的认可,但大部分孩子认为应该先算2+3=5,再算5+2=7。

解决完这个问题后,孩子们的心情是愉悦的。大家以同样的方法去探索“乘车图2”(加、减混合),“乘车图3”(连减)的两个问题。整个探索过程比较顺利、有效。我适时地为孩子们的智慧涌动而喝彩!

探索规律

尽管有的孩子还是借助情景图(或摆小棒、画图形)来解决问题,但是已经有更多的学生认为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简洁明快。

于是,我指着黑板上的题目(2+3+2=7,7-5+2=4,7+2-5=4、7-2-4=1)询问孩子:“从这些算式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