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北京小学的六年级学生经历了一次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语文口语毕业考试:在两节课里,每位同学用两三分钟时间,向全班同学阐述一个经过自己调查、整理、思考的问题。在此之前的10天里,这些同学为这两三分钟的成功,进行了选题、搜集资料、采访写作等大量准备大作。而这次考试,在他们的整个语文考试成绩中只占10分!北京小学以这样一种形式与内容,尝试了在口语考试中体现对学生综合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查。

北京小学近年来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考试的新途径、新方式,进行了多种、多次考试改革。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学校注意到,随着语文教学新理念的确立,越来越强调学习综合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定局。恰好今年北京市在布置考试改革工作时,提倡有条件的学校尝试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查,北京小学决定在此次毕业考试中作一初探。

以往的口语考试,多是学生听写一两句或一段话,回答一两个小问题:还有的仅仅是让学生朗读一段课文了事。以新课程标准来衡量,远远发挥不了评价的多向功能。北京小学语文考试改革就从这里开始了——

“请你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进行一次采访或社会调查,然后整理出一份文字材料。最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有重点地进行交流,发言时间不得少于2分钟。”北京小学把语文毕业考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另一部分为语文基础、阅读、习作能力的考查。在改革力度更大的前者,学校给出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考题,学生有10天的准备时间。为了改革的稳妥,还另设计了一个比较封闭的题目:“转述一次会议的内容”,供学生选择。到口试结束时,老师们都连连说:“没想到!”一是没想到251名学生中有230多人都主动选了难度更大的开放题,都希望大显身手;二是没想到学生们充分使用了已经学到的信息技术手段。原来预计学生“能交上几百字的文字材料”就可以了,最后竟有大约1/3的同学主动制作了软盘、投影片甚至网页,有的在口试时还边说边用计算机演示,展现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三是没想到能有这么好的考试结果。这些还只是小学的孩子们交上的调查报告少则千字,最多的上万字,而且都设计精美,图文并茂。记者看到200多学生的选题无一重复,涉及各个领域,如《关于捐献骨髓的调查》、《关于超市的调查》、《关于紫砂壶》、《古代的服装》、《小学生该不该追星》、《饮食文化》等等。他们或是上网检索资料,或是走上社会进行访问;有的从网上下载图片,有的自己用手画图。在申琳同学精心制作的《老北京的生活》试卷上,记者注意到所附照片的下角都清晰地打着“6月8日”,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们的这10天中是如何投入学习的。

这样一次突破了封闭的教室、封闭的时间、封闭的考题的考试,更突破了知识与技能的局限,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三位一段的目的——这正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评价语文学习的三个维度。学生在完成这项考查时,不仅要运用己有的知识技能,补充和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还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其中锻炼与人交往、感受生活、口语交际、搜集整理信息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体验和反思,会在情感、态度、认识等方面产生质的飞跃。一个仅10分的考查题目,这般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挖掘了他们学习的潜能和创造性,其含金量远远超过了它的“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