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 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随意的拿出一根白线,随意的放在桌上。

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

【不是,是弯的】

找一找,这根线有几头?

【两头】

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看这时线怎么了?

【直了】

揭示课题:只是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就是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3.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

4.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呈I形。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在将他斜拉,呈﹨或∕形。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再将两手放松,呈U形。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5.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一定要是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6.请学生摸一摸课堂的一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再指一指黑板的每条边,说说从哪儿到哪儿是一条线段

7请学生举一举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8. 请学生举一举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9.想想做做(1)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予以表扬。

二、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优点?

说明:因此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

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来画线段比较漂亮,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边说边示范。

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3)

请学生先观察每条边是从哪端到哪端?

学生练习。

2.想想做做(4)

示范折一折,请学生们照样子再折一折,再打开。

说明:中间的这条折痕就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断。

指一指它的端点。

动手折出一条比它长(段)的线段。

3.想想做做(5)

出示:请你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第五题,请学生连一连线

集体订正,说说画成的是什么图形。

提问:几个点就可以画成一条线段?

4.想想做做(6)

四. 全课总结

今天学到了什么?线段有哪些特点?

课后反思:

我们知道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所构成的,一堂课的成败,往往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上,反思教学中的细节,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水平。无论是成功的细节还是失败的细节,都能给人以启迪,在反思细节中获得成长。

片段1:在认识线段后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时,有一个孩子是这样做的:

生:“(指着铅笔盒的边说)这条边可以看成线段。”

由于他指的铅笔盒的边角处是弧形的,按照线段的特征线段必须是直的,显然他所指出的线段并不准确。在这里我并没有直接对他的操作给予评价,而是将问题抛给了其他孩子:“他指得对吗?”

下面的很多孩子都说对的。此时一个女生提出了反对意见:“他指的铅笔盒的边是弯的,不直,不能看成线段。”

此言一出,这位男同学也发现自己指得是有写问题,同时大多数孩子也静下心来重新审视第一个男同学指出的铅笔盒的边,的确,这条边的两端是弯的,把它看成线段,的确不够准确。

师:“那在铅笔盒的边上能找到线段吗?”

这个问题出来,启迪了学生的心智,每位学生都积极的思考,尤其是刚才那位指错的孩子。

通过思考,刚才指得有误的孩子说:“出从这里到这里可以看成线段。”(实际上他指出的是截取铅笔盒的边上直的那一部分)

我便请他将两只手指定格在铅笔盒边的直的那部分上问其他孩子:“现在他两指间的部分可以看成线段了吗?”

孩子们齐答:“可以。”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现在这条边是直的”

师:“他的两指就是这条线段的——?”

生:“两个端点。”

这个教学细节我在课前是有所预想的,我考虑到学生在指线段的时候很有可能会指出铅笔盒的边,所以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还是有所准备的,首先在第一次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并没有单纯的否定他的对与错,而是将评价的权利让给其他学生,我认为让学生评价有助于让孩子们都去反思这个孩子的答案,通过反思一个孩子的答案让孩子们得到明确的认识,强化对线段特征的理解,这样通过自己反思得到的认识结果要比老师评价后给予的深刻得多。同时也可以营造一个民主、公平、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出课堂不再是一师与一生独立对话的场所,应该是集体讨论交流研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