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

师:下面,就来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读响亮来。好不好?

生:好。(开始朗读)

师:停,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教师纠正)

生:继续读。

师:板书课题:《春》朱自清

(读完后)

师:朱自清先生是怎样去描绘春天的?又是从几个方面去描绘的?

生:五个方面。

师:哪五个方面?

生: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师:这是具体去描绘的,是不是?哪么这篇课文具体从几个方面写?

生:盼春、绘春、颂春。

(师板书:盼春、绘春、颂春。)

师:哪么盼春是怎样盼?在第几个自然段呢?

生:第一个自然段。

师:用了几个盼望着?

生:两个

师:哪几个字可以概括?

生:盼、来、近。

(师板书:盼、来、近。)

师:春天盼来了没有?

生:盼来了。

师:这一句话是对整篇课文的总什么?

生:总领全文。

师:对,很好。

(师板书: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师:接下来,就会写对春天的整体轮廓,对不对?

生:对。

师:那么对春天的整体轮廓在哪个自然段呀?

生:第二自然段。

师:哪么总体印象是怎么样的呢?

生: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红起来了。

(师板书: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红起来了。)

师:这是总的轮廓,接下来就分五福图来具体描绘。哪么第一幅图是什么?先来朗读一遍,好不好?

生:好。

(女生读,师板书:春草图。)

师:在春草图中,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草的?

生:嫩嫩的、绿绿的。

师:草一开始怎么样?

生: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还有哪些?

生:满是的。

师:说明怎么样?

生:多

师:这样我们可以概括起来,可以怎么样说?

生:嫩、绿、多、软。

(师板书:嫩、绿、多、软。)

师:写了草后,接着写谁?

生:人。

师:人是怎么样写的?谁知道?

生:坐、躺、踢、赛、捉。

师:这是由物到什么呢?

生:由物到人。

(师板书:由物到人。)

师:先写草,再写人,这是什么写作方法?

生:正面描写

(师板书:正面描写。)

师:哪么描写人,属于什么描写呢?

生:侧面描写。

(师板书:侧面描写。正面与侧面相结合。)

师:描写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呢?

生:拟人。

师:你能够找出拟人的句子吗?找出来,大声朗读。

生: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是运用了拟人手法呀?

生:钻、偷偷的。

师:刚才是春草图,接下来品读春花图。刚才女生读过了,现在男生来读读,跟女同学比比,好不好?

生:好。

(男生朗读春花图,师板书:春花图。)

师:哪么春花图从形态上是怎么写的?

生:赶趟儿。

师:然后从什么方面写?

生:色。

师:谁找到了?

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师:接着写什么呢?

生:味。

师:味谁找到了?

生:甜。

师:接着写了地下的什么?

生:野花遍地是。

师:野花像什么?

生:像眼睛、像星星。

师:哪么春花有什么特征?

生:多、艳、甜。

(师板书:多、艳、甜。)

师:课文中是从什么角度写春花的?

生:由高到低。

(师板书:由高到低。)

师:这里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生:虚实结合。

(师板书:虚实结合。)

师:实的怎样写,知道吗?

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师:虚的怎样写,知道吗?

生: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是桃儿、杏儿、梨儿。

师:其实,野花有的像眼睛,像星星。这里是虚写。那么这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呢?

生:比喻、排比。

(师板书:比喻、排比。)

师:那你能找到比喻的句子吗?

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师: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话的颜色比作火、霞、雪。

师:这句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排比。

师:还有哪些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呢?

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师: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呢?

生: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师:还有没有?

生:野花遍地是:咋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像眼睛,像星星。

师: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

师:还有没有呢?

生:花下成千上万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师: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生:闹。

师:谁来朗读春风图呢?

(一女生读)

师:“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引用。

师:先从风对人的抚摸,然后从味道些。有哪些味呢?

生:泥土的气息、青草味、花香。

师:然后再描写什么?

生:声音。

师:描写了什么的声音?

生:鸟声。

师:鸟声有什么特点?

生:清脆、婉转。

师:还描写了什么声音?

生:短笛声。

师:短笛声有什么特点?

生:嘹亮的响着。

师:可以用哪两个字总结一下?

生:和悦。

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生:触觉、听觉、嗅觉、视觉。

师:从哪可以看出这些感觉?

生:一一回答。(从不错的~成天嘹亮的响着。)

(师板书: 触觉、听觉、嗅觉、视觉。)

师:这些感觉说明了什么?

生:充分运用了各种感官。

(师板书:多感官描写)

师:这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比喻。

师:那你们能找到这些句子吗?

生:拟人的句子。“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生:拟人的句子。从“鸟儿将~应和着。”

师:有哪些比喻的句子呢?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风比作母亲的手。

师:拟人的还有:呼朋引伴、唱出、应和。看看下面一段写的事什么?

生:春雨图。

师:谁来朗读呢?第三小组来读好不好?

(第三小组读,师板书:春雨图。)

师:读的非常好。这里一开始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说明了什么?

生:细、密。

师:下雨后风景怎么样了?

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师:灯呢?

生:黄晕的光。

师:人呢?

生:披着蓑戴着笠。

师:房屋呢?

生: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师:那么,概括一下春雨有什么特点?

生:多、细、密、轻柔。

师:这里是从哪个角度写呢?

生:由物及人。

(师板书:由物及人。)

师:这里有怎样的写法?

生:由近到远,动静结合。

(师板书:由近到远,动静结合。)

师: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排比、比喻。

师:能找出这些句子吗?

生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比喻。

师:下一段又是写什么的呢?自由大声的朗读。

(全体学生朗读。)

师:这里写的是什么图?

生:迎春图。

(师板书:迎春图。)

师:这里是怎么写的呢?

生:放风筝,城市,乡下,老少,舒活筋骨,抖擞精神。

师:大家为什么这个时候出来呢?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

师:这句话又是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引用

(师板书:城市,乡下,老少,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 ,引用。)

师:对春天描绘完好,是怎么赞美它的?下面齐读最后三段。

(学生齐读,师板书:绘春。)

师:刚才读的是对春天的赞颂,是怎样进行赞颂的呢?用了几个比喻句呢?

生:三个。

师:第一句比喻句为了说明春天的什么呢?

生:新。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春天比作娃娃。

(师板书:新。)

师:第二句比喻句为了说明什么呢?

生:美。

师: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春天比作姑娘。

(师板书:美)

师:最后一句比作什么呢?

生: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

师:这一句主要说明春天的什么呢?

生:力。

(师板书:力)

师:课文结尾用三个比喻来赞美春天。下面把这三句再来品味品味,好不好?

(学生朗读)

(师板书:春。)

师生小结回顾本文。

师:再来品味一些段落。如:第四段。

师:谁来朗读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好不好?

生:春雨部分。

生:春草图。

师:他们读的好不好?

生:好。

师:他们如果读大声点则会更好。还有谁愿意来品读?

生:迎春图。

师:好,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非常好,我们就先上到这里,回去后同学们要认真的品读,并完成学习辅导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