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是一门系统的、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幼儿园的数学课程就一定要是枯燥的,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点为依据,片面的依靠演示,将数学内容强加给幼儿,传统的数学课程又过于学科化、学术化,幼儿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我认为与其将数学内容灌输给幼儿,不如以培养学习兴趣和引导幼儿学会学习的方法为主,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利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的各种有利因素,随时随地的将数学知识渗入给幼儿,使幼儿逐步掌握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内容。

一、 将数学教学同日常生活紧密相结合,使数学教育生活化

所谓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并不是指的某一个具体的生活内容,而是一个过程,是指将数学知识的抽象化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实物化的回归,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的获得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最终目的是让幼儿生活世界中的经验得以升华最终转化为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幼儿和我们同样生活在这个客观世界中,周围的事物均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有一定的颜色、大小、形状等,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这就为幼儿获取数学体验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数学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的周围随时随地都有很多的教育契机。例如:在小班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活动来进行,(1)在排队时我们可以进行高矮排序的学习,小朋友们按高矮的不同来进行排队。在进餐和吃点心的时候可以进行匹配和集合的教学,每一个幼儿一个盘子、一个碗、一条餐巾、一双筷子,那么一组有几位小朋友,每人一套餐具全组人共有多少套餐具。幼儿在收放玩具时可引导他们学习归类。(2)幼儿盥洗轮流洗手时,可获得快、慢、顺序、先后、以及第几组第几个等序数的概念。幼儿在园过生日分蛋糕时,引导幼儿学习等分;散步时,可引导幼儿比较树的粗细,楼房的高矮,距离的远近;春天,在花坛里,可引导幼儿观察的数量、颜色,并提出问题:“有几朵红花?有几朵黄花?一共有几朵花?”,秋天,还可以带领幼儿拾落叶,引导幼儿按大小形状、特征不同进行分类计数等等。课堂教学与生活因素是密不可分的,运用贴近幼儿实际的“生活情景”进行随机教学,就能便于幼儿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认识数学规律,真正使幼儿能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因此,对数学教育活动的最优化,将会给幼儿带来一个崭新的主动探索的世界。(3)在区角游戏里可以通过幼儿玩蛋糕店、快餐店等游戏来练习一一对应、一和许多以及等价交换等。在建筑区可以引导幼儿通过搭建过程中运用的不同形状感知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各种形状的特征。在停车场中感知前后、左右,练习顺数。户外活动时可以引导幼儿感知速度的变换,并有意识的向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边玩边创造简单的应用题,如我手里有4个沙包,投出去两个,手里还有几个,我的手里有两个皮球,哪只手里的大,哪只手里的小等等,幼儿在玩中学就会有很高的兴趣,幼儿的兴趣越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越强,所达到的效果也就越好。进行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教学时,我们也应注意考虑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数学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有着极强的知识体系。没有前面的知识基础,便无法明白后面的内容。因此在进行有机和随机教育时,要注意幼儿当前的知识水平以及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这样才更有利于帮助幼儿从中获得成功感,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从幼儿关注的各种问题中捕捉数学教育的内容

幼儿经常会遇到自己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幼儿十分感兴趣的,例如:互相比一比谁衣服上的扣子比较多,谁今天午点的苹果比较大,我今天一共喝了几杯水,我晚餐一共吃了几个包子,户外锻炼时投沙包谁投得远?谁拍皮球的次数多,装玩具的篮子谁大谁小?1元钱能买什么?……我们完全可以把幼儿关注的这些问题进行专门的数学教育,引导孩子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启发他们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让他们不仅感受数学的巨大作用,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根据数学内容设置成各种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和游戏情景,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与情境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由境生情,由情促学,引导幼儿将学习与现实需要紧密结合,鼓励幼儿自己去实践,全身心投入数学活动。 例如《数的守恒》一课中?设置了超市的情境,发给幼儿象征钱的钱币,自己在超市情境中购物,要求每一位幼儿一次购买5个相同的物品,但是每位幼儿购买的物品不同,并将购买的物品记录下来。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自己购买的物品分别是什么,每个人购买了几个物品,这些物品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从中发现数的守恒定律。在这样的生活情境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幼儿很快掌握了数的守恒定律,同时又将这种本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帮助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又如在学习《序数》一课中?如果只给幼儿几样实物?数第几第几是比较枯燥的。于是设置了电影院的情境?将小椅子排成生活中电影院的样子?发票让幼儿自己找座位。在这样的情境中?幼儿将序数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同时知道了影票上大数字与小数字所代表的不同含义?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还能主动帮助找不到座位的小朋友?大家共同学习?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通过数学教育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条理性、坚持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为幼儿今后 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不同领域渗透数学学习

幼儿园各领域教育内容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各科的教学应相互融为一体的,都包含着一定的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内容,因此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都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激发幼儿学习的情趣。因此教师在完成各领域教育任务的同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有关数学的教育内容,使幼儿在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艺术兴趣,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学习了数学知识,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游戏活动中进行数学教学。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之一,是幼儿进行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它最适宜幼儿的身心发展。正如福禄贝尔所说“游戏是儿童的最高阶段,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恰当运用数学游戏,将数学游戏贯穿于幼儿学习。避免了学习的单调与枯燥,又能增强数学学习的愉悦性与趣味性。例如:中班在教幼儿认识方位时,我就创设了“开火车”游戏情境,幼儿坐到“火车”上以后,请幼儿再以“开火车”的形式说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再让幼儿转变方向玩,幼儿在愉快的心情下掌握了方位概念。“补补丁”则重点让幼儿能分辨各种常见图形形,初步认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半圆形的特征,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既获得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对数学认识的整理、归纳和提炼,大大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使游戏和学习一样浓厚。在体育活动中,可以把数概念融合在“跳格子”等体育游戏帮助中,可以通过队列变化帮助幼儿形成空间方位意识。在绘画、泥塑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形状、对称意识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艺术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数学关系的物体,如树叶的排列、花朵的数量、蝴蝶的对称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与和谐美,感受数学魅力。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言活动中,可以让幼儿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习数概念,如“你拍几,我拍一,一只 蜗牛上楼梯;你拍几,我拍二,二只蚂蚁抬着大花瓣;你拍几,我拍三,三条鲤鱼滚下山;……”用这种诙谐幽默,又简单朗朗上口的形式反映了数学的规律。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我们以将点数活动配上优美的旋律,能让幼儿在反复吟唱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在操作活动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操作情景,为每位幼儿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和记录纸,让幼儿独立地去操作,去“做”,使幼儿的“做”成为探索发现的过程,并允许幼儿各自“做”的水平。这样,孩子能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活跃的思维定能带来学习的灵感,自然而然地学得数学知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思维和动作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幼儿感知、探索、发现、理解和运用已有的数学概念,学习掌握新的数学知识。

幼儿园数学的学习是无处不在的,是可以融入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的,只要我们能够遵循数学教育的规律和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并不断探索发现反思,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