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新的趋向和热点,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体会和见解。

一、  重组教材、使知识更加系统化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很强。征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从小要培养他们思维敏捷性、逻辑的连贯性、积极的创造性。所以教师大胆地把书上的有些知识进行了重组,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具体化。如:我在教学5、6、7、8、9、10等数的认识时,就把这些数的加、减法也一堂课教完。本来是要两堂课或者三堂课上完的内容通过教师重组教材后,一堂课就上完了,这样学生既学得具体、教师也教得轻松,达到了教师学生都轻松、愉悦的接受知识和传授知识的目的,形成了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二、  打破传统教学规律、让学生在活动和讨论中去发现

如我在教学“9+7=(  )”时,就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进位加法模式“看大数、分小数”,而是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他们去思考、去讨论。老师问:“9+7=( )”你怎么想?你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学生想出了很多种计算方法,如:“心算法”学生说:我先把9记在心里,然后拿出7个手指,从10开始数数,数到最后一个手指是几,那么9+7就得几,通过数数,我得出9+7=(16),还有的学生使用的是“凑10法”计算的,他先让7分成1和6,因为9+1得10,10+6得16;有的学生把9分成3和6,因为7+3得10,10+6得16。还有的学生是用的“假设法”,他先假设9就是10,那么9+7=10+7-1=16,还有的学生先假设7是10,那么9+7=9+10-3;一下子学生对于“9+7=( )”想出了这么多种计算方法,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比较、去发现,这么多种计算方法用哪种计算方法最好?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最好的计算方法是“凑10法”,这样就把学生从繁多而复杂的计算方法中引到最简单、最明了的计算方法中来,从而打破了学生的思维禁锢,达到了活学活用的目的。

三、  利用媒体直观教学,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掌握知识

实物和图片形象、直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兴趣中

接受知识,从而使知识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如,我在教学“分类”这一内容时,先设计了一个小朋友过生日的场景,小朋友的妈妈买了很多生日礼物不小心都掉到了地上,请小朋友帮忙把这些将礼物拾起来分别放到不同的盒子里。从学生拾礼物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分类的标准,知道分类首先要确定一个标准然后才能分类。通过这种形式的简单游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分类的要点。再如,我在教学应用题时,也事先制作一些“小鸟”、“水果”、“各种动物”等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直观、真实地再现应用题本身的含义,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学生能轻松、愉快的接受、掌握知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