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学生会感动亲切、自然,同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而问题的产生必然会激发学生去动手、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断,从而自主地形成知识、发现规律。引发问题,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运用悬念、实物、实验、故事、录像、游戏等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某种现象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

如教学《风的观测》一课时,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提出问题:“你已经知道了有关风的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关于风的哪些知识?”并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你看到风车转起来之后,有什么问题?”,当风车停止转动后后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看了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谁能解决这个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为学生经历自行探究的过程打下了基础。

二、引领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方法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假设作为科学认识程序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假设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很想知识“为什么?”他们的脑海中即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答案。

如《风的观测》一课中,风车为什么会停止转动?学生的推测是,“可能是与风有关”,“与风的大小有关”,“与空气的强弱有关”如此等等一连串的答案,学生的思考是积极主动的。但假设毕竟是假设,实际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对刚才提出的种种猜测性的答案还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实验时,教师要保证学生实验探求活动时间,让学生玩得尽情尽兴,使探究活动深入有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设计,要特别表扬那些有独特见解、别出心裁的学生;对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要鼓励,指导他们继续尝试。总之,让全体学生都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并在这些过程中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