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把绘画单纯看做是一种技能,而忽视了它开启幼儿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作用。其实,练习绘画对于培养人的思维意识是非常有利的。3 ——6岁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这个阶段,通过绘画训练可以开发幼儿右脑功能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把立体的东西抽象成一个平面,再利用平面展现出立体来。这种能力的训练对于健全幼儿思维、提高幼儿综合素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开掘绘画训练的深层次功能,让手和脑一起动起来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引导幼儿走进自然,感受生活,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绘画活动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是通过手的动作将眼所见,心所思描绘出来的活动,其中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是我们能不能主动积极的引导幼儿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我们往往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习惯于让幼儿临摹范画,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手握画笔时,没有够多的目识心记的东西让他们展开联想,自由表现能力也就相应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当然,我们不能说组织临摹,“看到什么画什么”的方式就是错的,但幼儿作画的重点应当是画其所知而不是画其所见,在强调观察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引导幼儿去主动思考体会。让幼儿通过对话----同伴对话、师生对话互相交流,这样才更有利于他们加深对事物的感知,只有在积累了丰富知识的基础上,他们才会表现出独特的创造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年,在给孩子们上粘贴桃花这一课的时候,我用大概一星期的时间在上课前让幼儿充分观察了幼儿园院子里正盛开的桃树。观察过程中,孩子们三三两两,有的在树下观察抚摸,有的踮着脚尖嗅闻花香,有的叽叽喳喳,争论树上什么时候才会结出桃子,我在孩子们中间,忙着应付他们左一个、右一个的问题,也兴奋得涨红了脸。正式在上课时,我为他们准备了树干和小桃花,原以为他们会按黑板上的范画贴,可结果大出我的意料:有的桃花在风中,有的桃花在地上,还有的桃花被团成小球粘在桃树上。孩子们兴奋极了,振振有词地讲着他们的桃树:“看,下桃花雨了!”“这是花骨朵!先长出花骨朵才能开桃花的!”看到仅仅3岁左右的孩子就有如此好的想象力,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骄傲!

二、准确把握幼儿的兴奋点,因势利导、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绘画是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而美的体验强调做事情是为获得真正的乐趣。我们教幼儿绘画,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而是为了培养幼儿对绘画、对生活、对自然的兴趣,通过画画使幼儿的认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到真正的快乐。因此,我们应当在绘画活动中重视他们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倾向,给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使孩子自始至终沐浴着温暖快乐的气氛里,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思维发展和动手能力,达到活动预期的目的。而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过于重视作品的完成,重视自己预先设定的目标,拘泥于观察—讲解—作画—评价的规范过程,对幼儿是否全身心的投入不作理会;忽略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殊不知幼儿作画的动机就是出于游戏的愿望,他们看重于画的过程,并从中得到愉悦。教师只有准确把握住幼儿的兴奋点,不断变换形式,安排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才能给幼儿的创作活动带来乐趣。例如,我们引导幼儿画一种小动物,就不应只着重于其外部形态特征、线条的勾画,更多的是要考虑幼儿的情感倾向。要在绘画过程中通过提问启发引导孩子回答是否喜欢这种小动物;为什么喜欢;愿意画它吗;想怎样画。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孩子认知人类和动物是好朋友;要爱护小动物。这是一个绘画过程,也是一个体验过程,如果我们只要求幼儿画好“它”,而不顾及其内心感受,不抓住此类教育契机,往往事倍功半。在这方面,我有一次亲身经历,很能说明问题,一次,我在组织孩子们画橘子的时候橘黄色的颜料用完了,我想正好可以教他们调色,于是就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用别的颜色调出橘黄色”。话还没说完几个淘气的孩子已经用小手沾上颜料在纸上抹画起来。试着试着,紫色、嫩绿、粉红各种颜色调出来了,忽然,有个孩子大叫一声:“看,橘黄色!” 我问他“怎么调出来的?” 他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得说:“黄色、红色混在一起就出来了!”接下来,我给他们讲了几种颜色的调法,小朋友们都高兴的试起来。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在尝试中学到了知识,也增强了自信。

三、充分肯定幼儿绘画作品、正面评价,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教学活动的结束不应以作品的结束而结束,评价作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首先应当做到不以成人的眼光或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的作品。儿童所感知的世界与成人世界是不同的,他们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鱼可以游到大上,太阳、飞鸟、白云画在地上,对于这样天马行空的幻想,我们千万不能作贬低性的批评,比如说 “你怎么回事,别的都画得好好的,偏偏就画上个黑太阳。”、“哎呀,怎么把鱼画到树上去了。”这样会大大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扑灭思维的火花,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其次要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表现与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赞扬与鼓励。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对这些个性的表现合理诱导,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孩子创造的火花一旦被点燃,课堂就会变成一个喷发想象力的火山,图形光怪离奇,颜色五彩缤纷,满世界都是孩子们的涂鸦。一次美术课中,我们班的一个小朋友画了几只可爱的小猫眯和小鱼,我看了暗自一喜:“嗯,画得真好”。可当我再次回到他身边时,好好的一张画己面目全非,只见画面上多了几条黑曲线和一团火红的东西,我正想批评他,他却仰起小脸,娓娓动听地讲起了其中的故事:“一天早晨,猫妈妈带着小猫去河边钓鱼,忽然树林里冒起了黑烟,起火了,你看猫妈妈要去打电话报警呢……”你瞧,孩于的想象力多么丰富,我差点错怪了他,我们应该珍视这份童心,让更多的幼儿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尽情地泼墨挥毫。第三是要让孩子参与到作品评价中来。著名教育家古尔维奇说:“幼儿的评价、见解往往是很原始的,并且大致在他们的概念范围内转来转去,好与坏,好听与不好听,喜欢与不喜欢,虽然如此,但无论如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轻视这个美学见解的幼芽。” 评价幼儿的作品是一个集思广益、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幼儿学会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鼓励孩子向同伴学习,及时地介绍有创意的表现,引导他们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同时还要让幼儿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使他们通过审视别人的作品,相互交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让他们心理明白谁颜色配的好,谁的构思有特点,谁画的新鲜有趣,自己有哪些不足, 通过评价活动,孩子们的审美能力、认知能力、自信心、想象力会逐步提高,虚心学习、大胆探索、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也会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