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二年级,学生对四边形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平行四边形的易变形特性有所耳闻。但是很多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只能直观上理解,不能对其概括,而且从图形的认识到图形的测量,是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的一个提升。因此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大家的动手实践与不断交流互动中继续认识这些图形的特征,发现周长与边的关系,在探索中学会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四边形模块的教学策略

“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内容的四个领域之一,在小学阶段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在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主要包括了“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四个板块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丰富的情景所承载的是生活中鲜活的问题,学生喜欢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开放小课堂,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几何的大课堂,为形成和发展空间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情景中感知特征。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几何图形,这是学生学习理解空间与图形的重要资源。如教学“四边形”中,学生通过对校园主题图的观察,先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再根据感性认识找出这些实物的外形特征,形成对“四边形”的直观认识。教学中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机融合,既建立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建立起图形的鲜明表象,更引发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考。

二、主动参与中获取认识。

小学生思维水平较低,“动手操作”策略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借助操作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从而抽象出事物本质,获得对概念、法则及关系的理解,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过程参与。

各种图形特征、面积公式推导等空间与图形方面的大部分问题都应由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进行感知。操作活动主要是通过涂一涂、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图形表象,并根据这种表象抽象出图形特征。

(二)方法自主。

测量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式。比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中,首先孩子选择出了先用绳围,再用尺量绳的测量方法,而在量胸围、腰围等问题中则采用软米尺的测量工具,这样的测量活动体现了自主性,也培养了孩子在解决问题时的优选意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