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在世纪门栏,回顾云南舞蹈创作的辉煌,抑制不住心中的欣喜,禁不住要为云南挚着的舞者喝彩,向大力支持云南民族舞蹈艺术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敬礼,也为热爱云南民族舞蹈的各族群众所感动。

的确,建国50余年来的云南民族舞蹈,以其年轻稚幼的躯干,伴随着共和国发展的步履,走过崎岖的小路,越过纵横的江河,已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她在国内、国际享有的良好声誉,足以使每个云南舞蹈工作者引以为豪。

五十余年来,云南民族舞蹈创作,可以说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的。其间,虽然也曾受到过极左思潮的影响,使民族舞蹈的创作出现了相对停滞,全省舞台上除了上演“样板戏”外,就是反映阶级斗争题材的舞蹈节目。为了迎合当时政治上的需要,云南的舞蹈创作不得不违背艺术创作规律,选用那些格式化的舞蹈语汇(动作)来表演“阶级斗争”的题材内容,从而偏离了舞蹈创作的轨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舞蹈界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文艺思想的指引下,认真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使云南的舞蹈创作又重新焕发出活力,通过几代人多年的共同努力,云南民族舞蹈创作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然而,历史向前发展,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新世纪的到来,又将预示着赋予文艺工作者创新的使命。云南民族舞蹈创作怎样迎接新世纪对文艺的挑战,谱写出具有时代感的耀世篇章,成了云南舞蹈界众水纷纭的话题。

舞蹈作品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动作风格,是舞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分析、研究云南各个时期舞蹈创作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反映作品内容的动作风格特色以及社会观众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运用科学的一般规律性来审视各个阶段的舞蹈作品,将能帮助我们对这些作品的成功与不足作较为客观的评价。

一、五十年云南舞蹈创作回顾

1、第一阶段:1949年一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彻底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新生。云南舞蹈工作者,怀着极大的爱国热情,穷多年的心血,将流传在民间的散乐歌舞,转变为探索与表现生活体验的创作表演形式。通过创作的舞蹈作品,表达了云南舞蹈界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讴歌、赞美新生活,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愿望。这种将民间中自然传承的歌舞形式转变为艺术加工的表现形式,为云南舞蹈后来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云南的舞蹈创作和表演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崭新局面,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建国10周年大庆的北京文艺会演中,云南选派的《小卜少》、《赶摆》、《白鹏鸟》、《龙舞》,《万盏红灯》等舞蹈作品,率先展现在首都舞台上,获得了成功,不仅一举轰动北京,还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首次让全国人民了解到了神奇、优美的云南少数民族舞蹈。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