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王朱梓

朱元璋第八子。1370年(洪武三年)封,1385年就藩长沙。

性格特征:“英敏好学”

结局:自焚而亡。

据《明史·诸王列传》载,朱梓“英敏好学”,善作文章。在长沙时,他常召集王府儒臣饮酒赋诗,并亲自品评优劣。潭王妃於氏的父兄因牵涉到“胡惟庸案”被杀,朱梓惶恐不安,在其皇父召他进宫之时,竟与於氏一道自焚而死。令人唏嘘的是,据《明史》载,朱元璋召其进宫,并非是为问罪,而是为了抚慰他。

潭王,建藩国于湖广长沙府

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发,朱梓王妃於氏的父亲和妻弟牵扯其中被诛,朱梓坐立不安,明太祖遣使安慰,召其来南京入见。朱梓大惧,与妃俱自焚而死。无子,除其封国。

潭王府

在旧长沙城正中,明太祖封第八子梓为潭王,英宗封第七子见浚为吉王,都在长沙,称为藩府。吉王府因在潭王府故址改建,旧称皇殿坪。据志书介绍,藩府坐北朝南,以紫金台为后户,藩府坪牌楼为前门,东西牌楼为左、右翼。紫金台即今紫荆街。藩府坪又名王府坪,在今南正街一带。红牌楼,就是原藩府前门的牌楼。吉王时,藩府有四门,从司门口八角亭,一直穿行皇殿坪,都是藩府以内地方,故全城几为藩府占其十之七八。及至清兵入关,明藩府不复存在,藩府旧址,建筑起万寿官。藩府原有左右两府,改建成仓库,以外都成为居民区。现在的后藩府坪,藩城堤、东牌楼、西牌楼等名称,都是缘出明藩府。

谷王朱橞

朱元璋第十九子,1402年徙封长沙。

性格特征:奸险凶毒

结局:被废为庶人后,传说出家为僧。

朱橞为人奸险凶毒,在长沙时更是专横跋扈,不可一世。王府长史虞廷纲几次谏劝,他不仅不听,反而诬陷他诽谤亲王,将其肢解处死。

朱橞后来竟想谋反,事败后被废为庶人。传说朱橞被废后万念俱灰,乃避往长沙县西70里一深山入寺为僧。

谷王,建藩国于湖广长沙府

朱橞骄肆蛮横,夺民田,侵公税,杀无罪人。永乐十五年,朱橞及其二子皆废为庶人,除其封国。

宣化谷王府

太祖朱元璋封其第十九子朱橞为谷王,封地便是宣化,谷王府建在城内皇城桥北。明太祖朱元璋和永乐皇帝多次亲征北方蒙古部族,在谷王府驻跸。但是如今谷王府第早已沦废,遗迹无存。如今,谷王府旧址上挤满了现代建筑,谁也不会知道,这里曾经还有一个朱元璋儿子的王府。而诸如谷王府一样,此次宣化要在12处已经消失的古迹原址上立碑。据介绍,古迹碑的碑身、碑座均用大理石做成,碑身上刻有古迹的详细介绍。

襄宪王朱瞻墡

明仁宗第八子,1429年就藩长沙。

性格特征:贤

结局:徙藩襄阳。

襄王,建藩国于湖广襄阳府

襄宪王(朱瞻墡)-襄定王(朱祁镛)-襄简王(朱见淑)-襄怀王(朱佑材)-襄康王(朱佑櫍)-襄庄王(朱厚颎)-襄靖王(朱载尧)-襄王(朱翊铭)-襄王(朱常澄)

崇祯十四年,张献忠攻陷襄阳,朱翊铭遇害。

襄阳襄王府

明正统元年(1436年)襄王朱瞻墡,自长沙徙封是邑,营造宫室,绿影壁就是当年王府门前的照壁。崇祯十四年(1641年)王府全部被毁,唯照壁保存至今。高7.6米,宽26.2米,厚1.6米,系仿木结构,面阔3间,均以汉白玉镶边。中间刻有“二龙戏珠”,左右各刻巨龙飞舞于“海水流云”之间。四周边框精雕小龙64条,姿态各异。影壁造型庄重,雕刻华美,风格豪放,生动雄伟,是石刻中珍贵的艺术品之一。王府旧址上,现已新建王府大门、正殿,陈列着襄樊市及所属各县出土的文物。

吉简王朱见浚

明英宗第七子,1477年就藩长沙。

性格特征:不明,但爱盖楼。

结局:传位七代。吉简王朱见浚是明代长沙诸王中居国最久,也是惟一一位将王位传续了下来的一人。朱见浚在长沙大修王府,以至“城内地方半属王府”,吉王府一时成了长沙的城中之城、城中之国。

大结局:1636年,第七代吉王朱慈煃即位。1643年,张献忠攻克长沙,吉王府在大火中化为灰烬,朱慈煃仓皇南窜。

吉王,建藩国于湖广长沙府

吉简王(朱见浚)-吉定王(朱厚冒)-吉端王(朱载均)-吉庄王(朱翊镇)-吉宣王(朱翊銮)-吉王(朱由栋)-吉王(朱慈煃)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入湖南,朱慈煃入粤。国亡后,死于缅甸。

长沙潭王府/谷王府/襄王府/吉王府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封第八子梓为潭王,在城的正中建潭王府;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徙封弟穗于长沙,建谷王府;明仁宗封子瞻墡为襄王,建襄王府;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英宗封第七子见俊为吉王,吉王成年后来长沙就藩,以潭王府故址改建吉王府,这就是后来的皇殿坪。吉王传定王、端王、宣王、由栋。明末,张献忠领兵入长沙,焚烧吉王府,故明诸王府尽毁于火。近侧民舍,亦受池鱼之殃。吉王府有四门,分别为端礼门、体仁门、遵义门、广智门,专门充当仪仗护卫的仪卫司衙门就叫司门口。右面建有藩城堤以保障王府免受湘江洪水的淹浸。现在的八角亭、走马楼、藩正街等地名,都在藩王府内,是吉王出巡、驻足的地方。他为了尽情享乐,在府内营建花园,园内堆有“紫金山”,开浚有万春池,后来民间俗称四方塘。这在当年都是粉白黛绿曼舞轻歌之所。明朝的长沙、善化城图,吉王府确实占了省城的大半,“半城王府”是写实,是足可发千古之长叹的。

及至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挥师攻入湖南,第七代吉王狼狈逃窜,接着清兵铁骑南下,明朝覆亡,存在了167年的长沙吉王府也如秋风扫落叶一样土崩瓦解。当时明朝降将洪承畴不管故主的遗封,首先将藩府拆去,拆得的砖石全部拿去修城墙。只剩下断壁残垣伫立于黄昏中,仿佛还沉浸在繁华的梦忆。

吉王的后裔遭逢世变,为图隐匿,将“吉”字加“冂”为“周”,潜入民间。其中有一个周达武,本是宁乡石家湾煤矿工人,后投湘军,受知于骆秉章、左宗棠,以军功先后任四川、贵州、甘肃提督,后来周达武买下长沙城北的蜕园以为休憩之所,这是当时省城首屈一指的苏州式园林。民国成立,他的次子周家纯呈上家谱,请求湖南督军府批准复姓,改名朱剑凡。朱剑凡是个醇儒,乐于揽天下之英才而教之,后来将蜕园全部捐赠给周南女中作校舍,至今周南中学中还有剑凡堂。真所谓“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了。

何处是王城

明长沙王城与北京紫禁城相似,坐北朝南。以南门为正门,称为端礼门,大概是进王城要正衣冠重礼仪之意,其位置在今司门口处。城墙当在今臬后街至解放路一线,西起三兴街口,东至鱼塘街口。

王城北门为广智门,在今黄兴路与中山路相交处的南侧,北城墙在吉祥巷至府后街一带,西起藩城堤口,东至文运街口。

王城东门为体仁门,在今尚德街与东牌楼相交处。东城墙在今文运街经犁头街至尚德街一带,北起府后街口,南到解放路。

王城西门为遵义门,位于现药王街与三泰街相交处。西城墙在藩城堤至三泰街、三兴街一带,北起吉祥巷,南接臬后街。

王府寻踪

地下打开王府之门

(一)

夜,长沙,巍巍王府一片死寂。宽阔笔直的御道,几乎被大大小小的宫殿的阴影所填满,而阴影尽头的宫殿更是直接遁入黑暗。

第一代长沙藩王潭王、朱元璋第八子朱梓,在御道上勒住马缰,脊梁一阵发凉。

没几天,因担心牵连“胡惟庸案”,潭王朱梓与王妃於氏双双自焚,在火中凄惨呼号而死。

——关于那些高高在上的明长沙藩王、关于那壮观的藩王府,我眼前反复出现的,却总是这样不祥的镜头。

昔日挟天子之威仪、体尊位重的皇子,竟选择了如此惨烈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明朝第一代长沙藩王,潭王的开场白作得实在晦气。

这晦气是否也传染给了王府呢———1643年,在张献忠烧起的一把大火中,见证了诸藩王多个大喜大悲的王府灰飞烟灭。但是,灰飞烟灭了的藩王、王府,真的消失得干干净净了吗?

(二)

几百年后的今天,朱梓曾经勒马驻足的地方———今天平和堂、王府井百货一带——已是莺歌燕舞,成为长沙市最繁华喧闹的所在。

站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放眼望去,已然不见王府的半点踪迹;闭上眼睛,努力感受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的风云变幻,结果发现在都市喧嚣的重围之中,这种努力只是徒然。

今天的城市,已找不到与明藩王对话的窗口了么?

“其实,明藩王还是在长沙留下了不少的记号。”长沙市一位资深考古工作者说。

(三)

2000年,在扩建五一路、黄兴路时,人们惊讶地发现,今天五一广场以南的黄兴中路的正中央的地下,竟早已有一条大青石板铺就的道路。道路宽2米左右,一直伸向解放路一带。

这条被埋藏在地下的神秘石板路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

考古人员的答案是,这条长长的笔直的石板路,乃明藩王府的“御道”。

御道,为专供皇帝行走的道路,其他人等不得踏足半步,当然不想要脑袋者除外。而在长沙出现的“御道”,乃长沙藩王专用。

史载,明代获封的皇子,其封地建王府、设官吏,其宫室、冠服、车旗的规格仅下于皇帝一等,地位极为尊贵。长沙城内出现的“御道”,想必就是参照此规格而来。

这条“御道”,就是长沙诸藩王之如何显贵最直接的物证。

4年之后,在“御道”附近,确切地说是在沃尔玛超市南面的工地上,明藩王府再次骄傲地撩开一角面纱:大量的琉璃龙纹瓦当、数十个巨大的方形柱础集体涌现,让21世纪的人们目瞪口呆。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的一种构件,用于椽头,起遮挡风雨和装饰屋檐的作用。瓦当的装饰纹样较多,但龙纹瓦当只有皇室家族才有资格使用———这个道理,几百年后的我们也明白:不是龙子龙孙,谁敢有事没事在自己家里摆弄“龙”?而琉璃龙纹瓦当则更显主人的尊荣富贵。

柱础就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在这里出现的方形柱础,足有1米多宽,由此我们可以想像它们支撑着的屋柱的气派,然后再由此想像那些屋柱支撑着的建筑的气概。

考古人士也指出,龙纹瓦当,以及如此规模、数量的柱础的出现,证明这里一定存在过大型的建筑,而这个大型建筑,当是明藩王府的一部分。但究竟是哪一代藩王王府,则不得而知。

不过,考古人士可以确定明吉王府的大概位置,它至少修到了今天平和堂处,因为1996年时在这里发现了一砖石古井,井中发现有几件白瓷碗,碗上的落款为“吉府上用”。很显然,这些白瓷碗即是吉王府中锅碗瓢盆的一部分。

(四)

历史总有一些颇有意味的巧合:吉王是香火最旺的长沙藩王,共传续七代,结果几百年后吉王展示给后人的,偏偏还是锅碗瓢盆等极具生活气息的物件,仿佛在告诉人们,老老实实过日子才是长久之计;而不按常规出牌的另几位王———自焚的潭王、觊觎大位的谷王,他们在作出非常之举时,其命运之弦立时断开,他们的一切都戛然而止,今天的我们想与之“握手”,则是千难万难。